那些小提琴家们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那些小提琴家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的时候,这位情感丰富又非常自我的天才少年突然撂下了小提琴,他不知怎么又迷上了钢琴。好在没过多久他迷途知返,重新拾起小提琴,并再次回到帕辛格身边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里奇加入了美国空军,不过他不用驾驶飞机,也不用从飞机上往下扔炸弹。他发挥其所长,带领一支战地乐队到军营里去进行慰问演出。这段经历对于里奇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由于当时是在前线,有些乐器,特别是钢琴,没法经常带着到处去,所以里奇的小乐队只能演奏室内乐,他还常常进行小提琴独奏。他后来非常热衷于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并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录音,就是与他二战时的这段经历有关。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里奇就在纽约的市政大厅,举行了没有伴奏的、真正意义上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轰动一时。

作为意大利后裔,里奇对帕格尼尼存有一种天生的敬仰,在演奏上他也以帕格尼尼为自己的楷模。据说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可与阿卡多的抗衡。而他录制的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是这部作品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套录音,他的演绎绚烂华丽、充满活力,他那意气风发、情感充沛、喜欢炫技的性格,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里奇对乐曲的处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快”,这种“快”带有一种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的狂野之气。里奇的这些特点,在他演奏的圣-桑的《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里也表露无遗。圣-桑的这部作品,我接触到第一个版本就是里奇的版本,这也成了我最心仪的版本。我手头上还有一张CD,由里奇等人演奏的小提琴炫技曲,里奇演奏的是比才的《卡门幻想曲》、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圣-桑的的《哈瓦奈斯舞曲》和《引子及回旋随想曲》等。这样一些作品也是很合里奇的口味的,他一拉起来,那火辣辣的风格就直逼人心。

有人曾将里奇和海菲兹拿来比较,认为他们两人分别代表两种艺术风格,海菲兹代表的是“精确”(exactingly),里奇代表的是“激动”(excitingly)。两个英文单词非常相似,但实际含义却大相径庭。里奇不但充满激情,还很有锋芒,他就公开表明不欣赏海菲兹的演奏,认为那种演奏太过于理性、过于物质化而缺少人情味。他的话有一定道理,不过,听众中有偏向里奇的,也有偏向海菲兹的,——“多样化”是真正的艺术不可缺少的特点,演奏是这样,欣赏也是这样。 里奇是大师,不过他有一点常常为人所诟病,那就是他演奏时出现的差错。演奏家在演奏时难免会出错,但里奇的出错有时让人莫名其妙,他不是在大风大浪的大海里翻船,却是在波浪不兴的小河涌里出意外。有人就举证说,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有些很艰深的地方都顺利通过了,可却在一些难度不大的地方出了问题,有人因此说他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当然了,这样的挑错是专业人士的事情。挑错也没有什么不妥。不过说到我自己,我只是一个音乐的爱好者,我更多的时候是凭感觉来判断自己接触到作品,“好”也好,“恶”也好,都只是一些主观上的笼统感受,不是“专业”上的分析,也不敢做“专业”上的分析。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就非常欣赏里奇,不论是他演奏得非常出彩的地方,还是他出现了问题的地方。因为他的出彩能带来美感,他的差错在我看来,也一样能带来美感。谁说错的东西就不能同样也是美的东西呢?以前人们设想地球是方的,后

来地球被证明是椭圆的,我想椭圆的地球是正确的也是美的,方的地球虽是不正确的但一样也是美的。真要是生活在一个方形的地球上,又有什么不好?

——里奇的那样一种气质和性情,在我看来,能使他手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美感。艺术的美感意味着一切,只要有美感,就行。

附录:

在我最欣赏的10部小提琴协奏曲中,里奇演奏的,听过以下1种: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用磁带翻录。卢森堡管弦乐团(此记录不知是否有误)协奏,未记录指挥名称。未记录作品录制的时间。 这些小提琴家们(三)

——郑京和(Kyung Wha Chung)

就我已有的聆听经验,从20世纪到现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算得上大师级的女演奏家还真不多见。钢琴界阿格里奇算是一个,在小提琴界,我只能选郑京和。 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当时听过的女小提琴演奏家,国外的有2位,一个是郑京和,一个是西崎崇子。那个时候西崎崇子在中国大陆的音乐听众中,名声比郑京和要大得多,原因是西崎崇子演奏的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录音,在中国很是热卖过一段时间,不少国人一提起梁祝的演奏者,要么说俞丽娜,要么就说西崎崇子。西崎崇子的演奏我当时也听过,但不知为什么总提不起精神,我也一直弄不清楚是乐曲的问题还是演奏的问题,后来也再没听过。前段时间翻了翻自己的录音收藏,西崎崇子的那盒梁祝磁带还在,只是20多年没有放过,估计也坏得差不多了。

但郑京和却不同,觉得跟她是真正有缘分的。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版本,就是郑京和1979年与指挥基里尔·康德拉申(KiriI Kondrashin)合作演出的录音。有一段时间,郑京和的录音作品,我手头上就这一部,——但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光就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来说,我后来还陆续买到其他演奏家的录音,有些演奏和录音的水准也都在郑京和之上,但听来听

去,这些版本都无法取代郑京和的演绎在我心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对于郑京和的这个版本,出现过两种意见:有人认为,郑京和在这部协奏曲中过分的激情投入,将作品的结构弄得支离破碎;有的人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没有一个版本的录音,能够像郑京和的那样,如此充分地将贝多芬的激情透彻地表现出来。我同意第二种意见。技术上存在的一点问题,我以为是瑕不掩瑜,音乐最重要的方面毕竟是情感。 说到郑京和的风格,她的演奏不以气势、华丽取胜,她的强项是情感充沛、层次丰富、音色纯净,同时还有着女性的优雅和细腻。

由于非常欣赏郑京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郑京和就成了我心目中南朝鲜(那时还不叫“韩国”)国家形象的象征。我那时并不怎么看好亚洲人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演绎,没想到郑京和,还是一位女性,让我大大跌了一回眼镜(后来小泽征尔又让我跌过一回眼镜,那是后话,按下不提)。

郑京和1948年3月26日出生在汉城(现在叫“首尔”),他父亲是律师但爱好古典音乐,他母亲也懂一点钢琴和吉他,家庭音乐氛围的有力影响,让这个家庭中的7个子女中有6人后来成了职业的音乐家。郑京和小时先是学的钢琴,可要驾驭这么个大家伙实在不容易,她对这种乐器渐渐没有了兴趣。有一次,她在汉城交响乐团担任指挥的表哥送了一把儿童小提琴给她,她第一次拉小提琴就被琴声迷住了。她后来说:“我一听到小提琴的声音,就本能地觉得这才是我应该学习的乐器,它将成为我的生命。”9岁的时候,也是与这位表哥指挥的汉城交响乐团合作,郑京和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3岁时,郑京和全家迁居美国,她有幸进入朱丽娅音乐学院,跟随著名的小提琴教授伊凡·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学习。有人说加拉米安的小提琴班就如一座魔宫,有些人进去时还是丑小鸭,等到出来时就已经出落成光彩照人的金凤凰了。郑京和在加拉米安的严格指导下刻苦练习,据说她每天练琴达8到9个小时,有时练到手臂都快要掉下来了。

19岁时,在“莱文垂特国际音乐比赛”上,郑京和与他的同门师弟朱克曼两人的演奏水平旗鼓相当,最后两人一起获得了冠军,而3年前,获得此项桂冠的是他们的同门师兄帕尔曼。自此之后,国际小提琴界就有了“加拉米安三大弟子”的说法。获奖之后郑京和还继续跟随加拉米安学习了一段时间。她正式的国际性演出是在英国拉开序幕的,那年她已经22岁了。她与安德烈·普列文(Andre Previn)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说到这次演出,很多年后郑京和回忆道:“那次演出非常成功,但一开始却是事事都和我作对:我在最后时刻才参与其中,匆匆忙忙几乎没有排练的时间。好在音乐家们在演出中都比较集中精力,观众的反应也很强烈,那真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没想到《金融时代》还发表了我从没接受过的最好的评论,令我深感不安的是,他们说我比其他人都好,还提到许多名字。对此我只能不加理睬,但经纪人们却如获至宝,我得到了来自全欧洲的演出合同。”这次演出的成功是一块非常有分量的敲门砖,自此敲开了郑京和通向世界古典音乐界的大门。

从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中期,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郑京和的演艺事业风生水起,她与DECCA公司合作,录制了不少广受赞誉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可

与世界上其他大师级小提琴家的录音佳作相媲美。1986年郑京和与一位英国商人结婚,婚后有一段时间她慢慢淡出了小提琴界,家庭成了她生活的中心,她用心相夫教子去了。1988年,她与EMI公司合作录制了一部德沃夏克的作品,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大家似乎都认定:用心去经营家庭生活的郑京和,估计在小提琴的舞台上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她的艺术生命该结束了。没想到20世纪90年代初,郑京和又东山再起,这次复出后,她与EMI公司合作,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录音。据说在录音方面,郑京和常常弄得录音公司的老板呲牙咧嘴、非常不爽,她如果对自己的演奏不满意的话,就会拒绝录音公司发行唱片。而要是不断满足演奏家对自己的这种苛刻要求,只有很少的录音产品推向市场,录音公司就没法赚钱甚至会亏本,所以录音公司常常要对郑京和做艰苦的说服工作,或者同意发行,或者是重新录制。对于郑京和这种对待录音的态度,老板很不满意,至于听众嘛,不用说,当然非常的满意。

对于很多取得了成功的人来说,“机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现在不少人喜欢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这世界上有准备的人不少,可其中能成功的幸运儿却是寥寥无几,因为他们没有碰到“机会”。这是老话,但却是常说常新的老话。

在这方面,郑京和算是非常幸运的。她22岁时在英国与普烈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进行的首演,那场演出原定是由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演奏小提琴,可她的这位师兄因有事不能出场,就临时由她顶替,没想到她一炮而红。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是柴可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协奏曲,这张唱片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录音,而她能得到这次录音机会,却是因为录音公司原先选定的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取消了录制的合同,于是录音公司改为找郑京和来录制这两部作品。郑京和能在德国进行首演,是因为有人临时退出(据说名叫鲍利斯·克利斯托夫),指挥洛林·马泽尔(Lolin Mazel)就转而邀请她参加柏林艺术节的演出。所以,连功成名就后的郑京和自己都感叹道:“我自己都感到非常奇怪,每当我不得不取消一场音乐会时,我就在想,也许这会给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一次新生的机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有时仅仅依靠自己,那是远远不够的。

附录:

在我最欣赏的10部小提琴协奏曲中,郑京和演奏的,听过以下3种: 1、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