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发展战略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姑苏区发展战略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片区”:原平江区,建成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园;原沧浪区,建成现代科技教育产业园;原金阊区,建成现代物流和软件产业园。

“多点”:观前街、山塘街、石路、南门、平江路等古城区建成一些旅游高地点。 6、产业发展重点 6.1产业现状

当前是苏州中心城区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作为“一核四城”发展战略“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姑苏区建为“四个区”和“四个高地”,即“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聚集区、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和“文化高地、旅游高地、科技高地和商贸商务高地”。紧抓发展契机,创新发展思路是推动姑苏区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苏区产业结构总体情况看,第一产业已经退出;第二产业以新型加工业、电子、机电等行业为主,经济总量也不大,占比不到20%;第三产业以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为主,是区内的主体产业。 6.2重点选择与产业导向

立足本区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一是商贸服务业。以发展精品商贸为核心,聚焦高端消费领域,引进总部型批发高端零售企业,将姑苏区打造成高端商业品牌荟萃、特色消费丰富的时尚购物区。二是旅游业。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加速古城区旅游板块联动,资源和市

场共享,旅游产品间的融通联合,打造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标准服务的国际化旅游产品。三是文化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现代科技,深度推进产业化开发,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科技服务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技术、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努力打造成科技创意中心。五是商务服务业。以信息中介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城区信息中心的优势,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管理代理、商务咨询、科技信息服务。 7、保障措施 7.1完善配套政策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1+X”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等政策。

积极争取姑苏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人口疏散、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项目等支持。

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根据规划确定的任务,优化用地结构,科学安排和严格把控土地开发和投放时序,优先满足公共服务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等用地需求。制定和完善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产业的政策引导,出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制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块、使用功能、开发建设模式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7.2优化发展环境

配合搞好虎丘湿地公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综合品质,打造城市绿肺。推进“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整体风貌,形成水城风韵。加快渔家村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新郭老街,完成渔家水乡方案。实施“蓝天工程”,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就噪声、扬尘、油烟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展开专项行动。整治关停污染企业,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苏化厂和安利化工厂土壤修复工作,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7.3聚集培养人才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需求导向、流程科学、形式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鼓励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为东城发展服务。加大党政人才内部竞聘、公开选拔的比例,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的市场化程度,全面推行社工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不同行业、领域、所有制和区属、区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首都高等院校和国内外培训机构,建立重点产业和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重点加强对金融、文化创意、中医药等方面紧缺人才的引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舒适的生活工

作环境;完善教育学习环境,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落实人力资源市场法规制度,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中介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服务。 7.4推进项目建设

推动实事项目建设。计划投入6.63亿元,实施6类29项实事项目。大力推进老住宅小区、街巷、零星楼综合整治和直管公房解危修缮,做好市政、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建设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和建筑施工噪声自动监控系统。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实验室、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档案馆改建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沧浪实小东校区、福星幼儿园等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实施好“校安工程”。推进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社区服务载体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惠民、社保优质、“12345”为民解忧和“银龄乐”养老工程,继续实施母婴阳光、儿童口腔健康幸福工程,做好儿童友好家园改建。加强技防设施建设,推进万千学生“食安卫士360”放心工程,建设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展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