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练习题及答案(全部)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生物化学练习题及答案(全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糖酵解、糖异生 五、问答及计算题

1、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2、为什么说成熟红细胞的糖代谢特点是90%以上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6-磷酸葡萄糖是各个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4、用简图综合表示生物体糖代谢主要途径。 5、简述EMP的过程,指出EMP与发酵的异同。

6、从化学过程和物质(能量)变化上比较葡萄糖的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 7、从脱氢目的上比较TCA与HMP的生理意义。

8、写出EMP 、TCA 、HMP过程的总反应式,指出各自的细胞定位。 9、何谓糖异生途径?它与EMP有何联系?

10、从代谢途径,主要的酶等方面比较蔗糖,淀粉的降解和生物合成过程。

11、现有1mol甘油,它经下列反应生成DHAP,然后进入糖有氧分解。若从甘油氧化 开始计算,彻底分解为CO2和H2O,最终共生成多少molATP?(写出简要推算步骤)

CH2OH ATP ADP CH2O—P NAD NADH+HCH2O—P | | | CHOH CHOH C=O | 甘油磷酸激酶 | 磷酸甘油脱氢酶 |

CH2OH CH2OH CH2OH

甘油 α—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DHAP)

12、一糖原分子含有10000个残基,每个分支含10个残基。该糖原分子有多少个还原 性末端?

13、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很可能成为植物体内长期储存的一种多糖? 14、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催化反应的一种竞争性抑制剂。解释为什么增高草酰乙酸的 浓度能够克服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15、脚气病是由膳食中缺乏VB1(硫胺素)所引起的,病人血液中丙酮酸和α-酮戊二 酸水平增高。为什么硫胺素的缺乏会导致血液中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水平增高? 16、在糖原储备物被耗尽之后,在饥饿或者在剧烈运动的条件下,葡萄糖异生作用的主 要前体是什么?

17、柠檬酸是柠檬酸循环的中间物。当它的浓度升高时将对哺乳动物脂肪酸的合成有什 么样的意义?请作出恰当解释。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通过下列那个学说被阐明的?

a、巴斯德效应 b、化学渗透学说 c、华伯氏学说 d、共价催化理论 e、协同效应 2、线粒体呼吸链的磷酸化部位可能位于下列哪些物质之间?

a、辅酶Q和细胞色素b b、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

17

c、丙酮酸和NAD

d、FAD和黄素蛋白

e、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aa3

3、关于有氧条件下,NADH从胞液进入线粒体氧化的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NADH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而进入。

b、磷酸二羟丙酮被NADH还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在内膜上又被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同时生成NADH。

c、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停留于线粒体内。

d、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然后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再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天冬氨酸,最后转移到线粒体外。 e、通过肉毒碱进行转运进入线粒体。

4、寡霉素通过什么方式干扰了高能化合物ATP的生成?

a、使细胞色素c与线粒体内膜分离

b、使电子在NADH与黄素酶之间的传递被阻断 c、阻断线粒体膜上的肉毒碱穿梭 d、抑制线粒体内的ATP酶

e、使线粒体内膜不能生成有效的氢离子梯度

5、肌肉或神经组织细胞内NADH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主要是:

a、α—磷酸甘油穿梭机制 b、柠檬酸穿梭机制 c、肉毒碱穿梭机制 d、丙酮酸穿梭机制 e、苹果酸穿梭机制

6、下列关于化学渗透学说的叙述哪一条是不对的?

a、呼吸链各组分按特定的位置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 b、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都有质子泵的作用 c、线粒体内膜外侧H不能自由返回膜内 d、ATP酶可以使膜外H返回膜内 e、H返回膜内时可以推动ATP酶合成ATP 7、下列化合物除何者外都是高能化合物?

a、3-磷酸甘油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琥珀酰CoA d、酰基磷酸 8、下述哪种物质专一地抑制F0因子?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寡霉素 d、苍术苷 二、填空题

1、真核细胞生物氧化是在 进行的,原核细胞生物氧化是在 进行的。 2、生物氧化主要通过代谢物 反应实现的,生物氧化产生的H2O是通过 形成的。

3 、典型的呼吸链包括 和 两种,这是根据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 不同而区别的。

4、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偶联部位是 、 和 。 5、绿色植物生成ATP的三种方式是 、 和 。 6、NADH通常转移 和 给O2,并释放能量,生成 ;而NADPH 通常转移 和 给某些氧化态前体物质,参与 代谢。

7、线粒体内膜外侧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而线粒体内膜内侧

18

++

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

8、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方式有 和 两种。

9、用特殊的抑制剂可将呼吸链分成许多单个反应,这是一种研究氧化磷酸化中间步骤 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抑制剂及作用如下:

?鱼藤酮抑制电子由 向 的传递。 ?抗霉素A抑制电子由 向 的传递。 ?氰化物、CO抑制电子由 向 的传递。 三、判断题

1、电子通过呼吸链的传递方向是从ΔEoˊ正→ΔEoˊ负。 2、2,4-二硝基苯酚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3、ATP虽然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4、ATP在高能化合物中占有特殊地位,它起着共同的中间体的作用。 5、磷酸肌酸是ATP高能磷酸基的储存库。

6、解偶联剂的作用是解开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的偶联关系,并不影响ATP的形成。 7、抗霉素A能阻断异柠檬酸氧化过程中ATP的形成,但不阻断琥珀酸氧化过程中ATP 的形成。

8、NADH和NADPH都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链。 9、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10、解偶联剂可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11、寡霉素专一地抑制线粒体F1-F0-ATP合酶的F0,从而抑制ATP的合成。 四、名词解释

呼吸链、P/O比、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高能磷酸化合物、F1F0—ATP合酶 五、问答题

1、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的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在几种学说中,为什么它能得到公认?

2、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

3、两条电子传递链的顺序及四种功能复合物的功能是什么? 4、为什么NADH呼吸链的P/O比是3,而FAD呼吸链的P/O比? 5、线粒体穿梭系统的机制及产生ATP的数量分别是什么? 6、呼吸链的阻断与解偶联作用的结果有何异同?

7、下列各抑制剂对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各有何影响?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叠氮化物 d、苍术苷 e、CO f、寡霉素 g、2,4-二硝基酚 h.、缬氨霉素

第七章 脂化学及脂类代谢

一、选择题

1、线粒体外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酰基转移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Ⅰ d、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Ⅱ e、β—酮脂酰还原酶 2、脂酰CoA的β氧化过程顺序是:

a、脱氢,加水,再脱氢,加水 b、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19

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d、水合,脱氢,再加水,硫解 e、水合,脱氢,硫解,再加水 3、人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指:

a、油酸,软脂肪酸 b、油酸,亚油酸 c、亚油酸,亚麻酸 d、软脂肪酸,亚油酸 e、软脂肪酸,花生四烯酸 4、与脂肪酸的合成原料和部位无关的是:

a、乙酰CoA b、NADPH+H cHCO3 d、线粒体外 e、肉毒碱 5、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去路

a、合成脂肪酸 b、氧化供能 c、合成酮体 d、合成胆固醇 e、以上都是 6、β氧化过程的逆反应可见于:

a、胞液中脂肪酸的合成 b、胞液中胆固醇的合成 c、线粒体中脂肪酸的延长 d、内质网中脂肪酸的延长 e、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7、脂肪酸生物合成时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至胞液的循环是:

a、三羧酸循环 b、苹果酸穿梭作用 c、已醛酸循环 d、丙酮酸—柠檬酸循环 e、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8、胞液的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合成的脂肪酸碳原子长度至:

a、18 b、16 c、14 d、12 e、20 9、乙酰CoA羧化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

a、丙二酰CoA b、丙酰CoA c、琥珀酰CoA d、乙酰乙酰CoA e、乙酰CoA

10、奇数碳原子脂肪酰CoA经β—氧化后除生成乙酰CoA外还有:

a、丙二酰CoA b、丙酰CoA c、琥珀酰CoA d、乙酰乙酰CoA e、乙酰CoA 11、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助因子是:

a、叶酸 b、生物素 c、钴胺素 d、泛酸 e、硫胺素 12、脂酰基载体蛋白(ACP)的功能:

a、转运胆固醇 b、激活脂蛋白脂肪酶 c、脂肪酸合成酶系的核心 d、转运脂肪酸 e、携带一碳单位

13、在脂肪酸β氧化的每一次循环中,不生成下述哪种化合物?

a、H2O b、乙酰CoA c、脂酰CoA d、NADH e、FADH2 14、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和β氧化分解两个过程都没有的物质是:

a、乙酰CoA b、FAD c、NAD d、 含生物素的酶 15、脂肪酸的β氧化进行的主要部位是:

a、线粒体 b、胞液 c、核糖体 d、细胞核

16、在动物的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合成原料乙酰辅酶A可在线粒体内由丙酮酸氧化脱羧后,经 到达胞液。

a、苹果酸穿梭 b、磷酸甘油穿梭 c、柠檬酸穿梭 17、动物的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过程进行的主要部位是:

a、线粒体 b、胞液 c、核糖体 d、细胞核 18、下列关于脂酸β-氧化作用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a、起始于脂酰CoA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