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年333教育综合试题终极预测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北师大年333教育综合试题终极预测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33教育综合绝对考场最后两三套题三

教育学部分样题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

1 .请简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见试题二) 2 .请简答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十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 2 . “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实况的冲突 3 .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 4 .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为调适这些冲突,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手。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

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此外,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见试题二)

2 .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见试题二)

1

333教育综合绝对考场最后两三套题三

中国教育史部分样题

(一)名词解释

1 .六艺: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

2 .《 师说》: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 师说》 ,提倡尊师重道。(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2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主张不管其门第、出身、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他提出“圣人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他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另外,“道”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能体认到它,就可以为师传道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 )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韩愈的《 师说》 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后人有关师道观的不少论述皆受其影响。他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3 . “中体西用”(见试题一)

4 . “教学做合一” :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人式教学法。

(二)简答题

1 .简述孔丘的启发教学思想(见试题一) 2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902 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订了学制系统文件,8 月15 日奏呈颁布,统称《 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1904 年1 月13 日,清政府又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 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

光绪帝于1905 年9 月2 日上谕,自丙午科( 1906 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科举废除后,配合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

2

333教育综合绝对考场最后两三套题三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 年《 学务纲要》 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1905 年12 月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人等等,清政府形成了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四、确定教育宗旨

1906 年3 月,学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经奏清廷认定,宣示天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五、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 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 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 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

(三)论述题

1 .阅读以下两段材料,试比较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第一段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所有思想如下: 一、思孟学派

孔丘死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孟柯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有学者考证,“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乐正氏之儒”二派实为一派,即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的讲学主要是在邹鲁地区,也常往来于邻近一些中原国家。这一派私学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颇有造诣,《 大学》 《 中庸》 《 学记》 等一些著名先秦教育论著都与之有关。思孟学派在教育史上地位重要,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问题有过热烈的论争,“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孟何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孟坷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性的善,即“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探讨人性最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他坚定地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3

333教育综合绝对考场最后两三套题三

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柯阐述了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柯阐述了对教育目的的看法。“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柯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教育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人伦”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之为“五伦”。孟柯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的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的政治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自孟柯提出“明人伦”的

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 伦理的教育。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孟辆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孟柯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以下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其次,“大丈夫”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浩然之气”。如何实现“大丈夫”这一人格理想呢?孟柯以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持志养气,“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即精神状态。二是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进行磨砺。再次是存心养性,虽然人人生来就有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孟柯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三是反求诸己,也就是“厚于责己”。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柯认为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柯更强调思维。人们的学习应有一个基本要求即“深造自得”。孟柯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据此,孟柯尤其主张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 ,不如无《书》 。”对前代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在谈到读《 诗》 时他又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书不应拘一于文字和词句,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第二段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所有思想如下: 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况自称为儒,当时人也称他为儒,荀况一派与孟柯一派都自以为是孔丘的真正传人,但荀况却没有成为孔丘的嫡传,也没有孟柯的幸运,他始终没有资格进人孔庙。可是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况的作用远过于孟柯。孔丘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传授,荀况堪称为“六经传人”。清人汪中在《 荀卿子》 中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考察汉初著名经学家的师承关系,不少源于荀子。荀况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