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种植栽培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板蓝根种植栽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板蓝根种植栽培

一、菘蓝种子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崧蓝的干燥根,其干燥叶称大青叶。崧蓝种子是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长13.2-18.4mm,宽3.5-4.9mm,厚1.3-1.9mm,表面紫褐色或黄褐色,稍有光泽。先端微凹或平截,基部渐窄,具残存的果炳或果柄痕;两侧面各具一中肋,中部呈长椭圆状隆起,内含种子一枚。种子长椭圆形,长3.2-3.8mm,宽1.0-1.2mm,表面黄褐色,基部具有一小尖突状种柄,两侧面各具一较明显的纵沟(胚根与子叶间形成的痕)及一不太明显的纵沟(两叶子之间形成的痕)。胚弯曲,黄色,含油分,胚根圆柱状,子叶两枚,背倚于胚根。千粒重10.2g。

二、板蓝根播种繁殖有哪些技术要求?

板蓝根种子容易萌发,种子发芽率约为70%,在15℃~30℃温度下崧蓝种子萌发均良好。但在温度16℃-21℃,有足够湿度时,播种后5d即可出苗。

板蓝根常用种子繁殖。生产商可春播或夏播,春播在3月下旬夏播在5月下旬,但不迟于6月。次年3月开始抽薹、现蕾,4月开花,6月果实相继成熟,全生育期为9—11个月。 板蓝根多用条播法,播种时先在畦面上按20~25cm行距划出深1.5—2cm的浅沟,将水浸后的种子沥干,拌人细土,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厚约1cm,稍加镇压。每亩播种量2.0~2.5kg。

三、板蓝根田间管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间苗和定苗。菘蓝播种后,在苗高3~4cm时,应该按株距7~lOcm进行间苗和定苗。

(2)中耕除草。由于杂草与菘蓝同时生长,应抓紧时机,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3)追肥。菘蓝在间苗后应视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追施清水粪1次,如腐熟稀人粪尿800—lOOOkg/亩。也可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氮肥,如尿素3~4kg/亩。要割叶的菘蓝田,需要保持水肥充足,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亩追施硫酸铵40一50kg、过磷酸钙7.5~15kg,混合撒人行间,促进植株生长良好、叶片茂盛。这样可保证在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采收2次叶片。为保证根部生长,每次采叶后也应进行追肥浇水。第2次割叶后,应该重施腐熟粪肥,这对促进后期菘蓝植株生长极为重要。

(4)灌溉与排水。菘蓝植株生长前期水分不宜太多,以促进根系扩展,向土壤下层伸长生长,但在后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可适当多浇水,以促进吸收土壤养分,使地上部发达茂盛。多雨地区和多雨季节,应该注意在畦间和大田四周加开深沟,以利及时排水,避免烂根。如遇伏天干旱天气,可在早晚气温较低早及时灌水,切忌在阳光强烈的中午进行灌水,以免地温因灌水骤然下降,影响植株生长。

四、板蓝根高畦栽培有哪些技术要求?

高畦种植板蓝根对茎、叶生长量影响不大,但其根产量可提高20%左右。其原因是高畦种植能使畦面熟土层增厚,土壤疏松,浇水时沿高畦两侧渗透至畦面湿润,不易造成土壤板结。而且施用的基肥较集中于根部,利于其吸收利用。 五、菘蓝留种田有哪些管理技术要求?

菘蓝留种有春播留种和秋播留种两种方法。

(1)春直播留种。是在收割最后一次叶片后,不挖根,待长新叶越冬,在下

一年5月至6月采收种子。

(2)秋直播留种。是在8月底至9月初播种,出苗后不收叶,露地越冬,在下一年5月至6月采收种子。专门的采种田,应该采用较大的株行距,以30cmx60cm较好。并且,选择田间肥力相对较差的地块播种比较好,因为土壤肥力差的田块,菘蓝抽生出的花薹茎秆坚硬,.不易倒伏,病虫害也较少,结子饱满。

(3)移栽留种0 1年生的菘蓝不开花结果,春播后当年收根。在刨收根时,选择无病虫害、粗大健壮、不分叉的根条留种。按行距5'Ocm、株距20~25cm移栽到肥沃的留种田里。栽后及时浇水oll月下旬铺上一层马粪或圈肥防寒,第2年春天返青后及时浇水、松土、施肥,5—6月种熟后,采下晒干,存放在通风干燥处备用。

六、菘蓝种子如何采种和贮藏? 菘蓝花期在4—5月,结果期在5—6月,待角果表面成紫褐色或黄褐色时陆续采.收,晒干脱粒,放干燥阴凉处保存。

菘蓝种子寿命与贮藏的环境条件关系比较大01977年北京曾将收获的菘蓝种子放牛皮纸袋藏于室温,1980年3月测定的发芽率为0.3%;1979年将收获的菘蓝种.子贮藏于相同的条件下,1981年2月测定的发芽率为30.3%o但1976年新疆曾将采收的菘蓝种子放麻袋内,室温下贮藏至1980年1月25日,测发芽率为80%。

七、影响板蓝根霜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气候与发病的关系。在气温13℃—15℃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板蓝根霜霉病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因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成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如在浙江省1983年4月初,当日平均温度1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就普遍出现“霜霉”,随后雨水减少,病势发展较慢;而4月8日至13日连续降雨56mm,这时气温14℃左右,相对湿度95%—990/0,4月16—18日病叶明显增多,叶片发病指数增加至76.2。说明连续降雨数日,一旦转晴,田间病情迅速发展,1984年4月上、中旬浙江地区又出现类似情况。

(2)品种与发病的关系。板蓝根品种间的抗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以发病率和叶发病指数比较,日本菘蓝没有发病,草大青均发病,其中抗病顺序为:江苏草大青>浙江草大青>河北草大青。

(3)割叶与发病的关系。春播板蓝根,一般在秋收前收叶2~3次,如不割去地上叶片,植株在春夏之交,雨水频繁,生长旺盛,下层叶片自然枯黄脱落,层层积压于土表,最后导致腐烂,而上层叶片继续重叠生长,造成密不通风的郁闭状态,形成通风透光极差的小气候环境,易引起霜霉病的发生。与此相反,在割叶的田块,不仅霜霉病较轻,而且根部还原糖含量高出29%—37%。

(4)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凡栽培管理差,水肥不足,中耕除草不及时以及连作的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 八、板蓝根霜霉病应该如何防治?

(1)症状。霜霉病主要危害板蓝根茎及花梗,受害后常肿胀弯曲成龙头状。茎秆黑色有裂缝,病部也有灰白色霜霉状物,严重被害的植株矮化,荚细小弯曲,常未熟先裂或不结实。叶片发病会在叶面出现边缘不甚明显的黄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在相应的背面长有一层灰白色的霜霉状物,即露在寄主体外的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湿度大时,病情发展迅速,霜霉集中在叶背,有时叶面也有。后期病斑扩大变成褐色,叶色变黄,叶片干枯

死亡。

(2)发病规律。霜霉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组织中越冬,于翌年春季天气转暖后从病部抽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次侵染,扩大危害。田间植株发病后,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产生孢子囊,又通过气流传播,造成重复侵染。据观察,板蓝根果荚发病严重,且苗期也经常有霜霉病危害。在新种植区,板蓝根受霜霉病危害也较严重。

(4)防治方法。①避免与十字花科容易感染霜霉病的作物连作或轮作;②注意雨季排水和田间通风透光;③收获后收集病残株,集中销毁处理,减少越冬菌源;④病害流行期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用65%代森锌600倍液喷雾。 九、板蓝根白锈病应该如何防治?

(1)症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绿色小斑点;叶背出现隆起的、外表有光泽的白色脓疮状斑点。病斑2—3mm,脓疮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囊。脓疮斑在叶背零星分布,最后叶片枯死。

(2)发病规律。以存在于土壤内病残组织上的卵孢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病部长出的孢子囊随气流分散,再次侵染,扩大危害。低温高湿有利发病04月中旬至5月发生,危害时间较短。

(3)防治措施。①清除田间植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有条件实行轮作。②雨后及时通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③发病初期喷洒1:1:120的波尔多液,每隔7d 1次,连续喷2—3次。

十、板蓝根根腐病应该如何防治?

(1)症状。被害植株地下部侧根或细根首先发病,再蔓延主根;有时,主根根尖感病再延至主根受害。被害根部呈黑褐色,随后根系维管束自下而上呈褐色病变,向上蔓延可达茎及叶柄。以后,根的髓部发生湿腐,黑褐色,最后整个主根部分变成黑褐色的表皮壳。皮壳内呈乱麻状的木质化纤维。根部发病后,地上部分枝叶发生萎蔫,逐渐由外向内枯死。

(2)发病规律。土壤带菌为重要侵染来源0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7月为盛期。田间湿度大和气温高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若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气温在20℃~25℃时,有利发病,高坡地发病轻。

耕作不当及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根系伤口,可促使病害感染,引起发病。

(3)防治措施。①选择土壤深厚的沙质壤土、地势略高、排水畅通的地块种植,并实行合理轮作。②合理施肥,适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发病期喷洒50%托布津800—1000倍液。 十一、板蓝根黑斑病应该如何防治?

(1)症状。在叶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常具轮纹,周围有退绿晕圈,病斑较大,一般直径3—lOmmo病斑正面有黑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后期病叶枯萎脱落。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自5月起开始发生,一直可延续到10月。其中以6—9月发生最为严重。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①合理轮作,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菌源。②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600~800倍液,每隔10~15d喷雾1次,每亩用量75kg,连续喷2—3次。 十二、板蓝根灰斑病应该如何防治?

(1)症状。受害叶面产生细小圆形病斑,略凹陷。病斑边缘褐色,中心部灰

白色。病斑变薄发脆,易龟裂或穿孔。病斑直径2—6mm,叶面生有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自老叶先发病,由下而上蔓延。后期,病斑可互相愈合,病叶叶枯黄而死。

(2)发病规律。病原菌随病残组织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种子亦可带菌0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盛期。日平均温度在23℃~25℃时,有利于发病,蔓延迅速。

(3)防治措施。①轮作和清洁田园,减少菌源。②雨季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③发病初期,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保护,或用65%代森锌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十三、板蓝根茵核病应该如何防治?

菌核病为板蓝根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植株大批死亡。

(1)症状。危害根、茎、叶和荚,以茎部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基部叶片首先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后为青褐色,最后叶片腐烂,仅剩叶脉。在多雨高湿时,受害茎秆内布满白色菌丝,皮层软腐,茎秆碎裂成乱麻状。茎中空,生有黑色鼠粪状菌核。在茎秆表面或叶上可见菌核。茎叶受害后,枝叶萎蔫,逐渐枯死。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遗落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间生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散,进行再次侵染,扩大危害。在4月中旬发病,4月下旬到5月份为发病盛期。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管理粗放、雨后积水等,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①水旱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疏沟排水,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400—600倍液,每亩用量75—lOOkg.隔7d喷1次,连喷2—3次。

十四、板蓝根白粉病应该如何防治?

(1)发病规律。主要危害叶部。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发病严重。低温多湿、氮肥过多、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易发病。高温干燥时,病害停止蔓延。

(2)防治措施。①排除田间积水,抑制病害发生。②合理密植,氮、磷、钾肥合理配用,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③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枝和落叶,烧毁。④农药防治,可用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喷雾。

十五、板蓝根田常见杂草有哪些?

(1)双子叶杂草:有猪毛菜、扫帚菜、灰菜、马齿苋、荠菜、独行菜、夏至草、苦菜等。

(2)单子叶杂草:有升马唐、稗等。 十六、板蓝根田间杂草如何防治?

(1)农艺措施。合理轮作,根据当地条件,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2)化学除草。综合分析播前、播后苗前和苗后施药的优缺点,并考虑到板蓝根株的安全性,板蓝根化学除草应以播前土壤施药为主,争取一次施药便能保证整个生育期不受杂草危害。播前土壤处理常用药剂如下:

①用48%氟乐灵乳油,能有效防除1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千金子和画眉草等,以及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如藜、蓼、苋、马齿苋等,田间持效期2—3个月。板蓝根播种前,每亩用48%氟乐灵乳油80—lOOml,加水后均匀喷雾于土表。氟乐灵易挥发和光解,施药后2h内要及时混人5~7cm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