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标准的类型与特征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才选拔标准的类型与特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招聘者要研究素质的类别和指标有哪些。首先是素质的类别,例如,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等。其次是素质的指标,例如,沟通能力和计划能力,对这两种能力很难分别做出单纯、有效的评价,因而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标准。

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对同一能力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有人认为,沟通能力就是要能说,说话一定要滔滔不绝;有人可能认为,沟通能力不但需要能说,还需要会听,沟通是双方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信息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

对指标进行深度的分解,就需要把抽象的指标分解成具体的指标。例如,行为的类别下包括数量不等的典型行为,基于典型行为制定评价标准。

三、企业招聘与选拔标准的常见问题

很多企业在招聘选拔标准当中,都会出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缺乏有效工作描述

企业招聘与选拔标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企业,从来没有研究过招聘和选拔的标准问题,甚至没有一份关于岗位的工作说明书。

【案例】

一位领导的困惑

有一家企业的领导向一位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师求助的对话:

“寇老师,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下招聘?”培训师答应下来,但表示需要先了解这个岗位的招聘或选拔标准。

单位领导问道:“什么是标准?就是我们的岗位要求吗?我们要求应聘者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培训师回答:“如果是这个标准的话,就没必要找我来帮您招聘了。您的前台就可以帮您处理。符合条件的就要,不符合条件的不要。你要求什么素质?要求什么能力?”

企业领导答道:“我们没有系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培训师问:“有没有这个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如果有,我还可以帮你做认证资格分析。”

企业领导回答道:“我们现在只有对于岗位工作职责的大致描述。”

在现实中,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企业了。基于单位领导的工作描述,培训师利用基于目标的行为分析模型,就可以分析得出相应的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对于连工作描述都没有的企业,就很难制定有效的标准。

2.缺乏统一标准

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每个选拔者的标准各不相同。人力资源部有一个视角,业务部门又有另外的视角,即使有一个模糊的标准,也没有进行量化。很多招聘者要求沟通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协调能力,然而对各个能力的要求,具体需要达到的水平和阶段是多少?如果用五分制来衡量,要求达到几分?这些都是很多企业没有解决的问题。

3.缺乏有效执行

有些企业尽管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不按照标准去执行。有些招聘者在面试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面试的评分指标和题目,但是在打分的时候,通常还是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应该怎么打分。人力资源管理者如此,从未做过人力资源的业务部门主管更是如此。所以,进行有效执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招聘与选拔标准的三大匹配理论

选拔出的人才能否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看与企业的匹配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人才与其选择的职位是否匹配,人才与选择其的企业的性质、特点是否匹配,人才与其领导、同事是否匹配。

一般而言,招聘与选拔标准的匹配理论概括为:人职匹配、人企匹配和人人匹配。

1.人职匹配

“人职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专业理念,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每个人都适合不同类型的岗位,做到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放错地方的人才。一是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类型的人,要为每个岗位找到适合的人。

理论虽然经典,但是在招聘和实际用人过程中,却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有位人事助理很优秀,和企业领导的关系很融洽,但是最后却选择了离职,领导感到很奇怪,通过离职访谈才明白,因为他认为在企业中,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机会和上升的通道。

比如,有人在自己岗位上做得很优秀,对企业也高度认同,但还是选择离职,究其原因,离家太远,很明显是托辞;想要读书,如今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非要脱产学习。最后,真实的原因是与更换的新领导之间暗中较劲,虽然没有表面的矛盾,但是彼此却心有隔阂,所以决定离开,另谋高就。

2.人企匹配

企业应该在制定用人标准阶段把问题提前规避掉。在继承“人职匹配”理论基础上,还

要强调“人企匹配”。“人企匹配”是指个人的特点一定要和企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与匹配。

分析企业特点

“人企匹配”最重要的是分析企业基因和个性化特点,分析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比如,联想在收购IBM的PC之前,一直强调“三心”文化,即责任心、事业心和上进心。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三点的人,才能够在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否则就根本没有机会;如果不完全具备,发展就肯定会受影响。

分析人才特点

很多小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已经受惯了职业化训练,久经职场打拼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不适合在这些创业型企业中工作。小企业需要的不一定是能力超强的人,而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的“工作狂”。而职业经理人往往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很难投入到全身心的努力中。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业务稳步发展,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经常加班的“工作狂”同样不合适,往往会受到排挤。

3.人人匹配

俗语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一家门,就应该都是一类人”。作为管理者,要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然后再去判断所属于的类型。

在牛根生是副总裁的时候,郑俊怀是总裁,两个人性格差异非常大。郑俊怀是官员出身,性格比较稳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想得特别透彻。牛根生的性格特点是敢想、敢干、敢探索,是一个“迈大步”的企业家。结果是“迈大步“的二把手自然的就越位、跑到一把手前面,一把手却要对他进行,最终使得两人分道扬镳。

在企业的小部门当中,如果只有人力资源经理和人力资源专员两个人,人力资源经理雷厉风行、富有行动精神,人事专员则需要把事情想得很清楚之后再行动,两个人同样不能很好地配合。

企业领导在制定用人标准时,还要考虑岗位的任职者跟哪些岗位有直接联系,直接上级是谁,以及直接上级的性格特点。在选择的过程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五、如何从量化的的角度制定选拔标准

对一个完整的选拔标准来说,单从能力的角度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是不够的。面试者还需要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经验等多方面指标。把这些标准进行有效地统一,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牢记:指标决定方法,要考察的内容直接决定要应用的方法。

1.初选阶段的选拔标准框架

如图2所示,以一个中型酒店人力资源经理制定的选拔标准为例。

硬标准 软标准

图2 某酒店招聘要求

该酒店招聘有完整的选拔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知识方面,应聘者需要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知识。

第二,在技能方面,应聘者要熟悉相应的流程,要具备中型酒店三年以上人力资源经理职位的经历;

第三,在能力方面,应聘者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建立伙伴关系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

第四,在态度方面,要具备主动性。对工作要积极主动,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提出解决的办法。要求应聘者个性相对开朗,情绪稳定,能够理性地对待压力,对工作及企业的责任感要比较突出,要有亲和力,适合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共处,有成就的导向等。

2.面试阶段的效度

标准制定出来之后,在考察知识和技能方面,又通过开放型知识考试来实现。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注意,通过筛选简历,看出应聘者是具备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能力考察方面,包括态度的考察,要通过面试、领导小组讨论来实现。

影响面试阶段的效度指标,主要受三方面影响: 面试方式

面试通常可以采取一对一或者小组的形式。小组讨论是团体性的测试项目,一次要测几个人。这个过程没有一个万能的选拔方法,每个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面试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方法直接,且非常具有灵活性,最大的问题是效度很低,准确性很差,很多应聘者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很好,在实际工作中却截然不同。

招聘者

面试的效度还取决于考官。对于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不需要考察指标是什么,甚至不需要设计题目,只是用指标跟应聘者一个个谈,最后写出非常详细的报告。很多经验不太丰富的人力资源经理,尽管在前期做指标的设计,题目的设计,评价标准设计等,但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