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参赛说课稿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参赛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将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在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制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引导法、自主阅读法、以读代讲法、读写结合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因此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批注阅读、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式来实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总体感知;3、精读课文、自读自悟;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5、总结全文。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入,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一个更加神奇、美妙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板书: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课题

叶圣陶爷爷把自己的游览过程记录了下来,接着把课题补充完整,(板书:记)。然后问学生,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这样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文章体裁,从而能够很快的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长城》一课中“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蜿蜒什么意思呢?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这篇课文蜿蜒写的是什么?在书本上找一找。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5、小结过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和你的同桌合作完成这张双龙洞游程图。

6、讨论交流后,我又安排同桌互说得环节,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游览路线的印象。

我随即小结: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顺序就是游览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作者先写了途中,再写游洞,最后写返回,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待游览的过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板书:见闻 感受 。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让学生精读第五段,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此问题直接从探究作者写法入手,目标直指语言形式,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探究的落点就是作者表达的秘密,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任务比较集中,便于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为下面的迁移运用打好基础。 我是这样设计的问题:

在游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最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板书:孔隙

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板书:窄小。 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交流,随机指导:

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船的小,怎样进出孔隙,和作者的感受三方面进行体会,其中作者的感受是重点,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抓住“从??到??,到??,到??”等词,再细细品读关注“脑、肩背、臀、脚”这几个和身体有关的词,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②根据学生回答,抓住“感觉??似乎挤压过来??又感觉要是??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两句,就会领悟到作者乘船进洞的独特感受──多么危险,让人恐惧,表现出了孔隙狭小、低矮的险峻美。

师生共同总结写法:叶老先生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同时,板书:见闻、感受。

(四)、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借助阅读可以积累语言、领悟写法,更高的境界是迁移运用。

为此,我帮助学生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因此在总结写法后,我就出示几幅图:一线天或吊桥、过上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见闻和感受。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写见闻、运用切身感觉写感受,来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师生交流、反馈。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既是文章中心的缩影,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

小船小

游记 孔隙 窄小

游程 感受 见闻

感受

总之,教学中我时刻牢记语文课姓“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