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哲学通论 - 孙正隼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吉大哲学通论 - 孙正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哲学通论

——吉大社科院教授孙正隼

梗概:

第一章 哲学自我追问(哲学)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

第三章 哲学主要问题(人 真 善 美 在) 第四章 哲学历史演进(哲学史) 第五章 哲学当代课题(当代哲学)

第一章 哲学自我追问

一、哲学是什么(一纵两横)

1、 一纵:哲学史

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两横:

1)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方式。

两种思路:拟科学化;拟艺术化

2) 当代哲学观: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

化批判说、文化对话说、实践论说

二、哲学与爱智(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思考)

1、爱智是指构成我们思想的根据、标准、尺度和前提,是对于人们的基本观念、基本

信念、人们把我世界的基本逻辑和基本方式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宏观来说:人同世界的关系问题 围观而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与常识、科学

常识、科学为人类提供三种东西:

1. 一种世界图景 2. 一种思维方式 3. 一种价值规范 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关系:

从常识到哲学也就是把名称升级到概念。 哲学充当知识总汇,充当“科学的科学”,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我们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一、反思的思维方式

1、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具体见书“总序”第一页)。

2、哲学之所以难,关键在于它不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思想,而是把关于世界的思想作为了他的对象,因此哲学是反思。也就是说,哲学最难的是把你的思考对象指向了思想本身,而在这个理论里边,又蕴含着整个世界和全部的产品。

二、思想的前提批判:反思是对于思想的前提批判。 人类的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1. 构成思想:我形成关于整个世界或者说全部生活的思想 2. 反思思想,两个层面:

1) 思想内容

2) 构成思想的前提的特性

A. 思想前提的隐匿性

B. 思想前提的逻辑的强制性 C. 构成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三、前提批判的理论空间

哲学的反思所构成的前提批判包含着四大方面的内容: 1. 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

如什么叫存在、什么叫正义等等。 2. 对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

例子:外面有一棵树,画家会考虑线条、色彩;植物学家会考虑年轮、科目,而哲学家会考虑外面那个存在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吗?我的思维规定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规定就是存在本身规定吗?

3. 对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

1) 形式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学的形式逻辑,特别是它的同一律的A就是A的世界观

的批判,形成了一种辩证法与存在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新的哲学。 2) 思想内涵的逻辑或者辩证的逻辑 3) 人类的实践的感性的活动的逻辑 4. 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

哲学的这种前提批判,从根本上说它指向了自己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批判,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因此,它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第三章 哲学的主要问题

就是对构成思想的五个最根本性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即“在”、“真”、“善”、“美”、“人”的前提批判。 一、“在”

即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即统一性的存在、统一性的解释及统一性的价值,也就是哲学所说的“终极关怀”。

1、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区分:“在”与“在者”:“在者”就是有规定性的存在(如人、桌子等),“在者”是具体的,是科学的对象。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规定性的存在,世界上

也就没有不适“在者”的存在。而哲学是要在所有“在者”的基础上,寻求一个统一性,所以,哲学始终是对于“一”的寻求。“在”是一个抽象的“一”;而“在者”是一个真正的“多”。存在着的是多样性的存在,不存在着抽象的“一”的存在。人类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统一性来解释多样性。人类全部思维都指向了一种统一性的存在,最终是要给一种统一性的解释。

2、关于“在者”的两个规定:一个是我们的感官所把握到的那个存在,一个是我们的思想、理性所把握到的存在。而这马上就会发生一个矛盾,就是我的感性的存在对于我的理性来说全是非存在,反过来我的理性存在对于我的感性来说全是非存在的。 3、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是思维和在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构成思想了;而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它首先指向的是所有的在者当中所蕴含着的那个最抽象的那个东西。而“在”是统一性的东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在追问我们思想所把握到的那个存在是不是存在本身。

4、哲学为什么要追究这一种统一性的解释呢?他要追究一种统一性的价值、统一性的规范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 二、“真”

1、有没有的问题(存在论的问题)

就是在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上,来追问何谓有、何谓无得。我的感性的存在对于我的

理性来说全是非存在,反过来我的理性存在对于我的感性来说全是非存在的。所以哲学面临着一个认识论问题:即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2、对不对的问题(真理论的问题) 哲学追问的事关于对象的规定性是不是正确。 3、好不好的问题(价值论问题)

总之,哲学问题就是存在论、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就是从某种价值诉求出发,而诉诸于对真理的反思和对存在的追究。 三、“善”(价值论或伦理学)

善德问题,是一个应当的问题,是一个规范着我们全部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类思想

追求美好生活的问题。具有应然性、规范性、超然性。 四、“美”(美学)

1、自在性:美首先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所以人类想过自然而然的生活。

2、自为性:人作为一种实践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的自在性的存在,他又是作为一种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自己目的的自为性的存在 3、自由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 五、“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人是生活活动,而不仅仅是动物的生存活动。动物的生存活动只有一种尺度,就是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而人的生活活动有两种尺度,一是任何物种的尺度,一种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尺度。因为人的这两种尺度,所以人的活动才叫实践 活动。实践活动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就是一种目的性、对象性的活动,这就意味着人本身是一种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人是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活动(就是把现实变成非现实、把非现实变成现实,也就是列宁在《哲学笔记》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因为人是一种不满足于现实的存在,是要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存在,所以他必须去寻求那个统一性的存在,从而对整个世界做出统一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安身立命寻求一个最深层的价值的根基。而为了自己这个统一性的解释和统一性的价值有它真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它必然诉诸于对于真的反思。我的思想真的具有客观性吗?我的思维的规定真的就是存在的规定性

吗?但是,我的思维的规定又不仅仅是存在的规定,而是要寻求一种符合我的目的性要求的规定,因此又提出“善”。在对真和善的追求当中,不仅仅要达到一种自为的存在,而要达到一种既自在又自为的自由的存在。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人本身的反思,对于人自身的存在方式的反思,能够真实的理解人对世界的关系不是动物式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也就是人把现实变成非现实、把非现实变成现实。或者说人是一种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开放性的存在,才能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深层的去把握我们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也才能真正理解哲学这种方式究竟是如何让把握世界的。它在我们人类的全部生活当中,应当具有怎样的作用。

第四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三个角度:从哲学基本问题去看哲学史

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去看哲学史 从哲学的文化内涵去看哲学史 一、从哲学基本问题去看哲学史

从思存关系透视哲学史: 1、 古代哲学(知识总汇)

典型特点:离开了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而直接去断言什么是存在。古代的哲学作为知识的总汇出现的。 2、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开始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了。近代哲学实现了一种转向,即认识论转向。所谓认识论转向,实质内容是因为思维不淳朴了,它自觉地去反省思维对存在的关系了。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客观世界同意识内容的关系、意识内容同意识形式的关系、感性同理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关系、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关系。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问题:思维把握存在的规律,究竟是思维自己的规律呢,还是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呢?(也就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3、 现代哲学(中介化;实践转向、语言转向)

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以人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华的存在为中介的,所以它是一种中介化的思维方式。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最大的区别是把人作为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实践的存在。而现代哲学的革命就在于它是从人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出发,重新去思考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人们称有“两个转向”,一个是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实践转向;而把现代哲学称之为语言转向。

二、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看哲学史

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哲学的历史演进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及其变革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奠基于人类的历史形态变革的。

人类存在的三种历史形态: 1、 农业文明(自然经济):

人的依赖性的存在 2、 工业文明(市场经济):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物的依赖性的存在(这里的“物”是指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那个特殊商品,也就是货币) 3、 后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经济形态):

要不断地去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从哲学的文化内涵去看哲学 文化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古代哲学:确立神圣形象(上帝本体化)

2、 近代哲学:消解神圣形象,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上帝的人本化)

3、 现代哲学: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人更深刻的去理解人本身。近代哲学

在它对上帝的批判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先自我而后上帝;先理解而后信仰。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开始了一条把理性当作本体,用理性去取代上帝的一个哲学历程。

第五章 哲学当代课题:世界观问题、历史观问题、发展观问题 一、世界观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1、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客体的或直观地思维方式(以经验常识奠基)所构成的

观世界。

2) 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对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历史的关系 2、 以上任何一种世界观,都有三种基本内涵:

1) 世界图景:科学的、哲学的、常识的 2) 思维方式 3) 价值规范

3、 世界观的时代内涵

1) 当代的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2) 以当代科学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3) 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4) 当代社会思潮

二、历史观问题

1、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

2、历史规律与历史趋势的问题

3、历史与历史科学的问题

三、发展观问题:从把哲学视为一种层级性的寻求转变为顺序性的选择与安排 1、标准与选择的问题

2、进步与代价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