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片,正对着窗户。在溪洞、岩石间放开步伐游览,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仍然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告别而去。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 4题。(共10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2分) ( D ) A.清 清荣峻茂 .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 B.生 绝巘多生怪柏 .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C.绝 沿溯阻绝 .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 D.命 或王命急宣 .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语段(一)先写山,再写水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写山的高是为下文写水流的急做铺垫。

4.同样是写山水,语段(二)中的描写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答:①与语段(一)中的山“遮天蔽日,连绵不断”相比,语段(二)中的山显得奇特秀丽,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和语段(一)中的水“沿溯阻绝”的水势大相比,文段(二)中的水主要是甘甜,主要运用了味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

【参考译文】(二)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着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仔细地寻找探究山峦起自哪里,终止于何处、山路隐现之状,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阶,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

第3篇 马说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为表现。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意思为喂。 “材”通“才”,意思为才能。 .. ③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用于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安装 .(3)一词多义 ①食 食不饱,力不足 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这里意为驱使) . 执策而临之 马鞭 . ③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本领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原意为完,在文中意思为吃完、吃尽。 . ②名词用作状语 策之不以其道 策:原意为马鞭,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 .

③名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原意为数量名词,在文中意思为行千里。 ..(5)实词解释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只是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

④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SJ:方法) .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 ⑥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骏马,一餐有时能把一石粮食吃光。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问题探究。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习题) 答: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后习题)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5)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伯乐来发掘。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的文章为论说文。 四、文章中心概括。

《马说》是通篇借物喻人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五、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2.托物寓意。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