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基础化学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NaAc溶液与HCl溶液起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醋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的倒数。( ) 二、选择题(将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正常成人胃液的pH为1.4,婴儿胃液的pH为5.0。成人胃液的H3O+离子浓度是婴儿胃液的多少倍?( )

A.3.6 B.0.28 C.4.0 D.4.0×103 E.4.0×10-3

2.已知 HCOOH在25℃时的酸解离平衡常数Ka = 1.8×10-4,则其共轭碱HCOO-的Kb为( )

A.1.8×10-4 B.1.8×10-18 C.5.6×10-11 D.5.6×103 E.1.8×10-10 3.在纯水中,加入一些酸,其溶液的 ( )

A.[H+]与[OH-]乘积变大 B.[H+]与[OH-]乘积变小

C.[H+]与[OH-]乘积不变 D.[H+]等于[OH-] E.以上说法都不对

4.MX是难溶强电解质,0℃时在100 g水中只能溶解0.8195 g MX,设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测得饱和MX溶液的凝固点为-0.293℃[已知Kf(H2O) = 1.86], 则MX的摩尔质量为 ( )

A.52.0 B.104 C.5.20 D.10.4 E.28.0 5.在NH3的水解平衡NH3(aq) + H2O(l) 方法是( )

A.加 H2O B.加NH4Cl C.加HAc D.加NaCl E.加HCl

三、填空题 [TOP]

1.按酸碱的质子理论, 酸是 (1) , 碱是 (2), 两性物质是 (3) ,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4) 。 2.考虑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用 (5) 代替浓度,它的含义是 (6) 。 3.难溶强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使其溶解度 (7) ,而其盐效应使其溶解度 (8) 。 四、问答题 [TOP]

1.解释下列现象: (1)Fe(OH)3溶于稀盐酸。

(2)Mg(OH)2既能溶于稀盐酸,又能溶于NH4Cl溶液中。

(3)H2S通入ZnSO4溶液中,ZnS沉淀很不完全,但是在ZnSO4溶液中先加入若干NaAc,再通H2S气体,ZnS几乎完全沉淀出来。

2.在含Ca3(PO4)2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Ca3(PO4)2的溶解度有什么影响,并解释之。

--NH?4(aq) + OH(aq) 中,为使[OH] 增大,可行的

5

(1)磷酸 (2) Ca(NO3)2 (3)KNO3 一、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二、选择题

1.D 2.C 3.C 4.B 5.D 三、填空题

1.(1)给出质子的物质 (2)接受质子的物质 (3)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4)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2.(5)活度(6)电解质溶液中实际可起作用的离子的浓度 3.(7)减小 (8)增大 四、问答题

1.(1) 在含有Fe(OH)3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Fe(OH)3(s)Fe3+(aq) + 3OH-(aq)

加入盐酸后,HCl解离出H+与OH-结合,OH-离子浓度降低,c(Fe3+)·c3 (OH-)<Ksp(Fe(OH)3), 平衡右移, 故Fe(OH)3能溶于稀盐酸

(2) 在含有Mg(OH)2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Mg(OH)2(s)Mg2+(aq) + 2OH-(aq)

加入盐酸后,HCl解离出H+与OH-结合,OH-离子浓度降低,c(Mg2+)·c2 (OH-)<Ksp(Mg(OH)2), 故Mg(OH)2能溶于稀盐酸。

加入NH4Cl溶液后, NH4+ (aq) + OH-(aq)

NH3(aq) + H2O, OH-离子浓度降低, 同样使c(Mg2+)·c2

(OH-)<Ksp[Mg(OH)2], 平衡右移, 故Mg(OH)2又能溶于NH4Cl溶液中。

(3) H2S(g) + 2Ac-(aq)

2HAc(aq) + S2-(aq)

ZnS↓

S2- (aq) + Zn2+(aq)

在ZnSO4溶液中先加入若干NaAc,再通入H2S气体,此时溶液中的Ac-可夺取H2S中的H+,使H2S的解离度增大, 从而大大提高了溶液中的S2-浓度, 使ZnS几乎能完全沉淀出来。

2. (1) 加入磷酸,产生同离子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减小。 (2) 加入Ca(NO3)2,产生同离子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减小。 (3) 加入KNO3,产生盐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增大。 第四章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6

1. 缓冲溶液就是能抵抗外来酸碱影响,保持溶液pH绝对不变的溶液。( )

2、在一定范围内稀释缓冲溶液后,由于[共轭碱]与[共轭酸]的比值不变,故缓冲溶液的pH和缓冲容量均不变。( )

3、可采用在某一元弱酸HB中,加入适量NaOH的方法来配制缓冲溶液。( ) 4、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 )

5、正常人体血浆中,碳酸缓冲系的缓冲比为20:1,所以该缓冲系无缓冲作用。 ( ) 二、选择题(将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下列混合溶液中,具有缓冲作用的是 ( )

A.50 mLc(KH2PO4)= 0.10 mol·L-1的溶液+50 mL c(NaOH)= 0.10 mol·L-1的溶液。 B.50 mL c(HAc)= 0.10 mol·L-1的溶液+25 mLc(NaOH)= 0.10 mol·L-1的溶液。 C.50 mL c(NH3)= 0.10 mol·L-1的溶液+25 mL c(HCl)= 0.20 mol·L-1的溶液。

D.500 mL c(NaHCO3)= 0.10 mol·L-1的溶液+5 mL CO2饱和水溶液(常温下CO2的摩尔溶解度

为0.04 mol·L-1)。

E.l升纯水中加入c(HAC)= 0.01 mol·L-1和c(NaAc)= 0.01 mol·L-1的溶液各1滴。 2、由相同浓度的HB溶液与B- 溶液等体积混合组成的缓冲溶液,若B-的Kb=1.0×10-10,则此缓冲溶液的pH为( )

A.4.0 B.5.0 C.7.0 D. 10.0 E.14.0

3、用相同浓度的HCl溶液和NH3·H2O溶液(pKb=4.76)配制pH = 9.24的缓冲溶液,HCl溶液和NH3·H2O溶液的体积比应为( )

A.1∶1 B.1∶2 C.2∶1 D.3∶1 E.1∶3 4、配制pH=9.30的缓冲溶液,下列缓冲对中最合适的是( )

A.NaHCO3-Na2CO3(H2CO3的pKa2 = 10.33) B.HAc - NaAc(HAc的pKa = 4.756) C.NH4Cl – NH3·H2O(NH3·H2O的pKb = 4.75) D.Na2HPO4 – Na3PO4(H3PO4的pKa3 = 12.32) E.C2H5COOH–C2H5COONa(C2H5COOH的pKa= 4.87)

5、已知常温下H3PO4的pKa1=2.16,pKa2=7.21, pKa3=12.32。下列缓冲对中,最适合于配制pH为2.0的缓冲溶液的是( )

A. H3PO4 ?H2PO4 B.H2PO4?HPO4 C.HPO4?PO4D. H3PO4 ?PO43?

??2?2?3?

E. H3PO4 ?HPO42?

7

三、填空题 [TOP]

1、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中,缓冲比对缓冲容量的影响是:对同一缓冲溶液,当总浓度相同时,缓冲比越接近于 (1) ,缓冲容量越 (2) 。

2、NaHCO3和Na2CO3组成的缓冲溶液,抗酸成分是 (3) ,抗碱成分是(4) ,计算该缓冲溶液pH的公式为 (5) 。该缓冲系的有效缓冲范围是 (6) 。(已知:H2CO3的pKa1=6.35,pKa2=10.33)

3、影响缓冲容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7) 和 (8) 。 四、问答题 [TOP]

1、什么是缓冲溶液? 试以血液中的H2CO3-HCO3缓冲系为例,说明缓冲作用的原理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2、影响缓冲溶液的pH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共轭酸的pKa是主要因素? 一、判断题

1. × 2.× 3. √ 4.× 5. × 二、选择题

1. B 2. A 3. B 4. C 5. A 三、填空题 1.(1)1;(2)大

2.(3)Na2CO3 (4)NaHCO3 (5) pH?pKa2?lg3. (7)总浓度 (8)缓冲比 四、简答题

1. 能抵抗少量外来强酸、强碱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H2CO3 -HCO3 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系,二者之间存在如下质子转移平衡:

?[Na2CO3] (6)pH = 9.33 ~ 11.33

[NaHCO3]H2CO3 + H2O

? + H3O+ HCO3?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加时,血液中大量存在的抗酸成分HCO3与H3O+结合,上述平衡向左移动,使[H3O+]

不发生明显地改变。同理,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加时,H3O+将质子传递给OH-,生成H2O,上述平衡向右移动,使大量存在的抗碱成分H2CO3离解,以补充被消耗的H3O+,达到新的平衡时,[H3O+]也不发生明显地改变。虽然其缓冲比为20∶1,已超出体外缓冲溶液有效缓冲比(即10∶1 ~ 1∶10 )的范围 ,但碳酸缓冲系仍然是血液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系。这是因为在体外的实验系统中,当缓冲作用发生后,因对抗H3O+

?或OH-而消耗了的HCO3或H2CO3的浓度得不到补充和调节,抗酸或抗碱成分会被耗尽。而体内是一个―敞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