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语文(人教版)练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情感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语文(人教版)练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情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规范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解析:B项“令人厌烦”错误,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E项“悲天悯人”不当。

答案:BE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答: 解析:分析异同之处,需要分别分析。“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②①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娴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解析:C项,下阕“愁千缕”作者表面上愁的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深层的愁是指奸相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等。E项,词风婉约但不是柔美娴雅。婉约之中不乏激愤之意。

答案:CE

★(2)“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解析: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题抓住关键点“离怀苦”“思君”“谩留得、愁千缕”“鸿飞不住”结合注释分析情感。

答案: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欲托鸿雁传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鸿雁与“邻鸡”一样无情。③以伤离别抒积忧之情。一腔忠贞、满腹愤懑,化作别情离恨。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朋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流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E.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解析:B项,“用借代手法”理解错误,诗句是比喻手法;D项,“此处借指俗世繁华”理解错误,“十二楼”指出世隐居。

答案:BD

★(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目中的“哪些”暗示诗歌的情感不止一种,要注意全面分析。首联写友情难分难舍;颔联和颈联借美好春色含劝慰之意;尾联鼓励友人积极进取,不要有隐遁思想。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答案:①友人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担忧。首联写送别的宴饮中,与友人手挽着手,饮酒送别,依依不舍。提醒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②安慰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伤感。颔联、颈联描写了明丽美好的春光,每年都有科举,中举的机会还多。③鼓励友人积极入世进取。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做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

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 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解析: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答案:BC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解析:下阕前四句写词人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然后借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来表达繁华不再,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表达无限酸楚之情。

答案:①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