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溶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溶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纵观历史,从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的“以礼乐治天下”到康有为的第一次明确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必学的科目,这都说明了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对德育的作用。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一、溶德育于乐理知识之中

音乐课上向学生讲述乐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述大、小调式及民族调式音阶时,向学生讲授一点“三分损益律”的常识,告诉学生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辛苦的歌唱、演奏中发展而成的。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按“三分损益律”的原理铸造出能演奏十分美妙旋律的编钟了,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却还是一块不毛之地,这怎能不使人感到骄傲呢?学生们会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溶德育于歌曲演唱之中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唱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的思想在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如在教唱

《长江之歌》时,不仅仅只是把音符唱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现代意义,其实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关于长江的电视系列片,使学生了解长江、黄河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英雄儿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接着指导学生朗诵歌词,理解歌词蕴意,而后再让学生边看歌曲的录象边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对长江奔腾万里、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就会由此自然地怀着由衷地热爱之情来演唱。

三、溶德育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感受和深深思考的产物,里面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感情。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正是具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伟大的心灵、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如在欣赏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选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时,结合长征路线图和讲述长征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影片,展现长征的每一幕。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皑皑雪山和大渡惊涛之中,看见了红军战士威武的英姿,娄山关的风采,感受到了“水似银”的艰辛,过草地的险恶和到“吴起镇”的喜悦。红军那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将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在让学生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还要抓住“作品的介绍、作品的评点”这两大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溶入。比如说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首先,对学生介绍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其次,作品的点评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具有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响特点。从欣赏中体会中华民族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风貌,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和课堂之中

随着课改的推开,音乐课的形式越来越显的灵活了,但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展开德育的渗透。歌唱教学中,教材上有很多好的歌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还有一些精心选择的优秀的流行音乐,这些歌曲都有很好的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例如《好大一棵树》、《水手》、《朋友》、《天堂》、《红旗飘飘》等等,这些歌曲通过学唱培养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热爱及在生活中需要的那种顽强的毅力。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音乐创作教学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一种参与、合作及团队的精神。例如在编创舞蹈或表演音乐课本剧时,要求同学们动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课本剧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等等,都需要同学的共同努力,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锻炼及加强。

音乐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直接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例如,这学期期末考试要求同学们自己去编小品,再用演唱的形式表演,作为整个班级音乐成绩。在班会课中,还可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同学为班级创作班歌,使班队活动活泼而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育形式中相互感染接受了教育。学校的班会课活动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音乐的参与更使班会课取得特有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 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

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溶德育于课外音乐活动之中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续。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提高,现如今,单纯的音乐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藏在音乐当中的快乐,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新课标全新的理念被提出音乐课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课程。音乐学习已经不存在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更没有统一的结论和答案。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常规性的音乐活动,如面向全校的校园歌手大赛,校艺术节,各种音乐兴趣小组,校舞蹈队。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良好锻炼和发展,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还能起到消除疲劳,这些音乐活动的展开不仅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学到了课堂上书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和才干,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绚丽多采,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将德育溶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德育溶入的好,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同时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处理成“一首动听的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溶德育于音乐教学中的目的和效果。道德、艺术、

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音乐教育中,发扬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艺术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我们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注:

作者: 王珊珊 工作单位: 宁海县技工学校

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宁海县跃龙街道银河路181号 315600 电子邮箱: 236221486@qq.com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