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农业推广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资料

1.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答: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1) 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农业推广已日益超出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与农业生产的范围,进入了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拓展。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农业推广工作对象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这说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全社会的需求,而不仅是为农村民众所提供的服务。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远远不只是政府各级推广机构和人员,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人们对沟通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特别着重于研究如何根据推广对象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向其提供有效的知识、技术与信息,以诱导其行为的自觉自愿改变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框架模型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从框架模型理论得知,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目标群体)系统,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以下方面:

1、农业推广工作要以目标团体系统需要为原则;

2、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沟通和互动将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联系在一起,为目标团体系统提供信息、传授知识、指导技术;

3、通过提升推广服务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扩散效率; 4、通过提升目标团体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接受效率。

3.农业创新采用过程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运用:

答:1)认识阶段:

特点: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农业创新成果”信息,要与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生活需要)相联系。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只是从总体上感知某项农业创新的存在,只是感知阶段。 运用: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的宣传,把新品种、新技术及生产中技术意见及时进行发布、宣传。 2)兴趣阶段。

特点:在认识基础上,一些农民会考虑到创新成果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这时就会对这项创新成果或技术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念头。想进一步了解:技术内容、投资程度、所需生产资料、效益预算、承担风险能力、是否有采用条件等等。 运用:通过让农民实地参观,使他们更快地接受新事物,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评价阶段。

特点:农民在对创新成果(技术)进一步了解之后,要根据以往经验,将新技术的各种效果与原有技术进行对比,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评价依据主要有:①承受能力;②预期效益;③风险程度;④市场前景。

运用:通过农业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筛选出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用技术,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4)试验阶段。

特点:在决定试用后,为减少投资风险,先采用小规模试验“投石问路”积累经验资料,为今后确定采用或不采用做准备。

运用:定期深入田间,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中遇到不可预知的情况时,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5)采用(或放弃)阶段。

特点:通过试用,农民权衡利弊,全面评价,决定采用,这时农民就要确定采用规模(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学习相关技术等。

4.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创新决策的类型、沟通渠道的选择、社会系统的性质以及行为变革者的努力程度等。

5.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答:经历 4 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关键阶段)、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6.如何根据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规律做好农业推广工作:

7.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需要理论: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5各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按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需要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

1)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理论,推广人员应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在农民众多需要当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带动效果。

8.期望激励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期望激励理论:所谓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沃隆提出的,他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量。 期望激励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目标确定是增强激励力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在确定目标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农民的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切合实际。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价,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项目的价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要使期望变为现实,还要求推广人员训练有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排除不利因素,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9.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及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

答:形成条件: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4、亲近和友爱

行为规律:1、服从;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 2、从众;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的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边线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3、相容;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事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

4、感染与模仿;感染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的感受与接受。感染实质上是群体模仿,在实践中,选择那些感染力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利于创新的推广。

10.如何利用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做好农业推广工作:

答:心理定势是认知偏见或偏差,是不正确的认知及其效应。但它又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规律。在农业推广工作中一方面要发挥它的作用,使其为推广活动服务,同时又要避免它给推广活动带来不利影晌。首先,利用心理定势扩大农业推广组织的影响,树立农业推广组织的良好形象。比如利用首因效应,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要通过精心策划,认真安排,争取“一炮打响”;利用移情效应,推出最优质的技术或产品,赢得广大农民的好感,带动其它技术、产品的推广;利用晕轮效应,请一些农民喜欢和信任的人帮助,也会带来良好效果。

其次,防止农民心理定势对农业推广的消极影响。对有些与农民心理定势相冲突的推广目标,要采用适当策略,打破心理定势,避免受心理定势的阻碍。打破农民的心理定势,不仅有利于农业推广组织和推广者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农民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11.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

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分别要求如下: 1)职业道德要求:

热爱本职,服务三农;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勇于探索,勤奋求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2)业务素质要求:

A、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

B、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 C、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 D、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 E、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总之,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2.试述农业推广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的原则;

2.动态中稳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原则;

3.合力发挥部门功能,从整体系统上求得最佳机构的原则; 4.组织设计利于自身功能发挥的原则;

13.分析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

答: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2、中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 改革策略:

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

3、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

14.农业推广沟通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改变推广对象的行为:

答: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有:

1、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公共性、指导操作性;2、沟通媒介相对薄弱、资源难以整合;3、接收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4、了解农村社会背景是沟通不可忽视的基础;5、沟通主体间关系的多面性。

农业推广沟通的主要障碍有语言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组织障碍等。 举例:在推广烟草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烟农以前一直有个认识误区:烟叶要肥要大。不但每亩亩产有保证,而且由于每亩株数少,田间管理耗工也相对更少。不少烟农每亩种植密度大约在900株左右。烟叶标准化生产,要求每亩种植密度提高到1100-1200株。许多农民不理解,认为密度提高,烟叶就会长得薄小一些,亩产会受影响。在推行标准的初期,有不少烟农不能接受,甚至与农技人员发生冲突。经过技术人员耐心开导,分析收入与质量的关系后,烟农纷纷开始接受标准化种植,烟叶质量提高了,烟农获得的经济收益也直线上升。

15.农业推广应遵循哪些原则?简述农业推广的程序和方法:

答:1、农业推广的原则: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