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六书

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

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

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

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

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

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

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

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

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14、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上,“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象形,对形声的解释的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15、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16、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吾、予。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小子、鄙人

17、“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属于被动句式,其标志为为等字。

18、近题诗在平仄方面有“粘”的要求,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9、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名词。 20、“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曰。 21、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2、“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古今字。

2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一句中,“余”今作“余”,它们是一对繁简字 24、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节词占多数。 25、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吾、予。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26、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谁、奚。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27、“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副词。 28、字典辞书中,按号码排列的编排方式通常使用的是四角号码。 29、用同音字注音的方式叫做直音。

30、在字典辞书的释义方式中,对被解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以解释的方式叫做描写。

31《汉语大字典》在字义方面,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排列义项,并征引文献为证。 32、在古汉语里,“过”是形声字,本义是走过,经过。

33、“诛”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如《论语?公冶长》:“于予何诛?” 34、已知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它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35、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做形符,也有叫意符的;另一部分叫声符。 36、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7、“姜氏何厌之有”句中含有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是宾语前置。

38、如果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三种主要类型。

39、对同义词的词义训释,主要有互训、递训、同训。

40、“归”的本义的女子出门嫁人,“天下之恶皆归焉”中的“归”引申为归附,汇聚。 41、秦统一中国之后帝王专用的自称是朕,古代侯王之死称薨,皇帝之死称崩。 42、“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中的“归”读kuì,通“愧”,意为惭愧。 43、“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句中,“被”字的用法是作及物动词,蒙受。 44、在古代,山南水北称之为阳,水南山北称之为阴。

4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的“本”指的是农业生产。

46、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句中,“犬”的语法特点是名词作状语。 47、“制”的本义是裁、裁剪,在《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句中的“制”字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48、《十三经注疏》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49、“比”的本义是并列,并排,在“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中,“比”字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50、韵母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韵母只有一个元音,最复杂的韵母可分成介音,主要元音,

韵尾三部分。

51、在古代汉语里,“爱”是喜爱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52、在《说文解字》的研究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 53、“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有名词用作动词现象。 5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句诗中有通假字。

55、今体诗讲究平仄,所谓“仄”是指上,去,入三声。

56、“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有使动用法这一语法现象。

57、下列句子中所涉及的人物,依次对应的一组是 (白居易 周瑜 孔丘 拓跋焘)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8、初唐以后,人们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这种形式的诗叫今体诗。 59、改变一个字的原来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叫做破读。 60、“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其中“恶”读音使用破读这一方法。 61、“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没有使用通假字。 6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为被动句。 63、在“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句中,“庭”的语法功能是作名词状语,表示处所。 64、《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陆德明《音义》:“风而雨土为霾。”其中注解所用术语“为”的作用是辨析意义相同类的词语。

65、“夫晋何厌之有?”一句解释正确的是“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66、在古注中,用同义词(包括近义)解释,用远引申义解释,用今语释古语,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一般使用的术语是“犹”。 67、“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其中注解所用术语“谓”的作用是具体说明被释词语的特定意义。

68、《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其中注释所用术语“读如”的作用是用于注音。 69、《经传释词》是一部考辨古汉语虚词特殊语法的著作。

70、下列各句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字用其引申义。 71、“理期衷闻”属于形声字。

72、关于“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都是用字法。 73、秒的本义是指禾穗的芒尖。

74、“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没有使用通假字。 75、“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有使动用法。

76、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是反切。 77、我国现存的最早字典是《说文解字》 78、“小国寡民”有使动用法。

79、下列句子中,“坐”字用为介词,表示原因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 80、“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句中的“相”字的意思是察看。 81、古代汉语的代词中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是“者所”。 82、古代汉语中的无定代词是“或莫”。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83、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防:堤坝,本义;

84、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粪:打扫、扫除,本义; 85、时穷节起见。 节:气节、节操,引申义; 86、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引申义;

8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解:分解牛、杀牛,本义; 8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任:任务,责任,引申义。 89、(1)时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④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 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①季节 本义 ②时间 引申义 ③当时 引申义 ④时常 引申义 ⑤时代 引申义 ⑥按时 引申义 (2)间

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④遂与外人间隔。(陶潜《桃花源记》)

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间:①门缝 本义 ②在??中间 引申义 ③参与 引申义 ④隔断 引申义 ⑤离间 引申义 ⑥房屋单位 引申义 ⑦秘密地 引申义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90、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91、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92、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9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94、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95、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96、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97、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98、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9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古义指背谤后议论人,今义指诽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100、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