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习题集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习题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之《送东阳马生序》

文章解读:

第一段:记叙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一共两层:第一层写年少时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篇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手自笔录”这一情节,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走”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绝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借书给他,他才有可能“遍观群书”。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前一层是说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这个情节是分三点来写的:一是老师的严厉,二是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三是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

第二段: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中”,表明路途险恶,写出从师奔走之劳。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又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用,写出读书生活之苦。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经历,阐明勤奋专一、不怕艰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借以勉励马生更加努力学习,做到业精而德成。作者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作者所阐述的勤奋专一,不怕艰苦,学习才会成功的道理,具有客观真理的性质,能给我们以启发;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不以奢华为荣而以学习为乐的高尚情操,仍可作为我们学习和修养的借鉴。

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中心明确,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方法的使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且本文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鲜明而有说服力。

习题:

1. 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西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2.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语句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体现作者抄书之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语句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的是:余幼时即嗜学。

(6)用学习态度与学习条件作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7)表现作者还书时坚守信约,讲究诚信精神的语句是: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生动地表现作者请教时态度虔诚的语句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 本文开篇“余幼时即嗜学”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畅谈自己创造条件刻苦读书的? 答: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无书时借书读;借书后用“抄录”的方式读;无师,曾远行百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4. 文章开篇揭示了宋濂求学时怎样的矛盾处境?

答:嗜学——热爱读书学习;家贫——不具备读书学习的物质条件。 5.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嗜学”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无书借书抄书;无师趋百里外求教;吃穿用都不如同舍生,但却“以中有足乐者”。

6. 结合第一段的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家贫”的?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答:“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即无力购书,无资聘师。 借书抄录,计日以还;百里求师,不辞劳苦。

7.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两处各表现作者哪些优秀品质? 答:前一处表现作者勤学苦读,不畏艰苦;后一处表现作者恪守诚信,坚守信约。 8. 从“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中的“走”“稍”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此二字值得关注。“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不敢稍逾约”中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绝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借书给他,他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9. 怎样理解“无从致书以观”和“余因得遍观群书”这两个矛盾语句?

答:“无从致书以观”是因为家贫,无钱买书。

“余因得遍观群书”是因为宋濂能够向别人借书抄书,不辞艰苦,勤奋好学。 10. “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答:表面原因:宋濂坚守诚信,借书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根本原因:宋濂不畏艰苦,勤奋好学。 11. 作者在叙说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极写老师的严厉,有何作用?

答: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2. 文章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先达德高望重的? 答:“门人弟子填其室”。

13.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请分别说说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用寒冷天气抄书的情景衬托刻苦求学的精神。写深冬求学路途险恶,衬托刻苦求学的精神。 14. 在求师过程中作者“足肤皲裂而不知”,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因为他心无旁骛只想求师,那种求师的执着精神,求学的刻苦,使他能克服一切困难。 15. 作者不厌其烦地叙写自己年轻时求学历经艰难,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以自身经历告诉马生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16. 作者写同舍生学习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与自己刻苦向学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刻苦求学的精神。

17. 作者为什么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

答: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作者的“缊袍敝衣”衣着寒酸形成对比,突出他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从来没意识到在吃穿方面不如别人,表明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18.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句中 “足乐者”指的是什么? 答:“足够使人快乐的地方”,指的是宋濂以求学的收获、精神的满足为乐。

19. 全文写了哪些求学的艰难经历?

答:幼时借书抄录之艰;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奔走跋涉之劳;衣食粗劣生活之苦。 20. 在文中找出作者“刻苦勤奋”、“乐以忘忧”的事例。

答:(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时,“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从求师就学而历严寒的肉体之痛“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和生活艰苦“缊袍敝衣”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来表现的。

21. 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22. 文中对比手法使用最为突出,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

答:对比①:宋濂虔诚、谦逊、恭敬的求师态度;老师严厉的从教态度。

对比②:同舍生优越富足的物质条件;宋濂的贫寒。 对比③:家贫无学习条件;“弗之怠”的刻苦好学态度。 23. 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对比的使用使文章结论自然被引出,鲜明而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刻苦、要尊敬老师、要持之以恒。 24. 读完本文后,联系实际说说你能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求学之路艰难坎坷,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就的根源。 25.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增加人的才能,你认为文中作者的“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归纳。 答:①借书抄录;②名师严厉;③衣食粗劣;④生活简朴;⑤跋涉艰难。

26. 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结合原文中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谈一谈,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我们所谓的学习之苦与当年的宋濂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求学精神是给我的一剂良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 27. 作者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真正地做到了以学为乐。他的这种精神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他讲的道理对我们仍有启发。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尊敬老师。不贪图物质享受,更重视精神追求。

28. 宋濂乃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散文三大家”。从本文来看,宋濂有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汲取的“营养”。 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宋濂的勤奋刻苦,谦虚求教分不开。

今天我们生活优越,就更应该勤奋刻苦学习知识,尤其对师长要尊敬爱戴;宋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9. 在众多“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中,作者“缊袍敝衣处其间”,对此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的呢?这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人活着,就要有点精神的寄托;能有属于自己的“以中有足乐者”才是真正的人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