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姓氏志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安溪姓氏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安溪姓氏志:张 一、溯源

张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祖挥,系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长子,总排行为第五子,本姓姬。黄帝在与蚩尤鏖战难以取胜时,挥观弧星,始制弓矢,得以远兵克敌,助帝灭蚩尤而“一统天下”,乃承帝赐姓长弓(两字相合,是为“张”字),官封弓正,嗣后封青阳(后称“清河郡”),子孙赐姓张氏。自此子孙相沿,迄今4000余年,这是张氏的最主要起源。

此外,春秋时,晋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后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之字以命氏。其他还有出自赐姓或他姓改姓。自史前至西周,张氏先民一直居住在清河一带古冀州大地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张氏世仕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从而形成山西、河北、河南张氏。助汉灭秦破楚的张良乃清河八十世。汉代以后开始南移并向四方辐射。在向全国迁徙过程中形成很多名门望族。唐贞观时张姓有清河、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阳、梁郡、沛郡、吴郡等七个郡望。唐中叶以后则发展至43个郡,有“百忍”、“金鉴”等堂号,为全国十大姓之一。至明嘉靖时,张氏已分布全国1113县中,覆盖率占全国总县数的93%。

张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于李、王之后的第三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7%。

二、入闽

张氏先民最先徙于闽(福建)者始于汉。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一支张氏带领男妇族人,过扬子江,分往衢县、抚州(江西属地)、福州、韶州(广东韶关)、汀州(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支迁往建州(福建建瓯)。

西晋末,中原入闽者共有13姓,其中有张姓。东晋末年(420年),刘裕篡国,为南朝宋武帝,诏令琅琊王郎中令张讳毒杀东晋恭帝,张讳不忍无道而自殉节。子孙逃难入闽居晋江张林,肇儒林张氏。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入闽。其中有分营将张虎(伯纪)、张龙,医士张光达,队正张来(采)、张本仪等随同。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张延鲁,讳叶,徙浙江绍兴,后经商迁入泉州,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迎请王潮义军驱逐贪暴的泉州太守廖彦若,唐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张延鲁家族受王礼遇,恩受司农卿。唐乾宁三年(896年)请命于晋江南岸屯垦,遂于湖澄(湖中)定居,为闽南监湖张氏入闽始祖。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还有固始人张清溪、张睦等。张清溪任漳州剌史,肇基漳州。张睦任王府领榷货务(商贸长官),衍永泰。

宋端拱元年(988年),张孔阳自建昌府南城县(今江西南昌附近)入闽,任兴化府通判。南宋时,名相张浚因与岳飞锐意抗金,被贬泉州,其四世孙张济、张憬(灏)移居德化县半林乡猴墓坑;元泰定元年(1324年),张浚的裔孙张七十迁居漳平县高兴乡林口店,肇基创

业。南宋末,张九龄十九世孙张化孙迁福建上杭。

明初,张膺的十八世孙张亚山、张庆山兄弟,奉令屯田,从浙江平阳凤桥,分居永泰盘谷、丹坑。清设立福建水师旗营,入闽的官兵及其眷属中也有满族张姓。此外,有张充振从南京铁井栏迁福清龙田,年代不详。

三、肇安

张姓是较早迁入安溪的姓氏之一。唐末,张延鲁开基晋江湖中(今陈埭湖中)。其裔孙张尔翘(号连城,别号绎先),约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迁入小溪场(今安溪)蓝溪清家渡上乾(今属湖头)开基。这是最早进入安溪的一支张姓。北宋,张延鲁的十世孙张读从晋江迁入安溪繁衍。张读,字圣行,赐谥清孝,宋治平三年(1066年)出生于晋江,后由晋江入安溪,居永安里埔仞乡(后称曾子里,今属城厢镇员宅村),其子张满进后迁入萍州定居,后裔称天山派张氏。

北宋初,张孔阳的次子张德夫任泉州惠安县主簿,因官赃事累,隐晦逃入安溪县感化里福山庵边(即今湖一村),择地而居,繁衍生息。

元文宗年间(1328~1332年),一支张姓移居蓬莱岭美,至今已传二十五世。

明、清两朝,尚有其他张姓先后移居安溪境内。 四、繁衍及外迁

张姓迁入安溪后,不断选择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居住地,开疆辟土,播迁各地,逐渐形成若干支系。

(一)张延鲁支系

1. 祥华小道张氏

约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张延鲁的裔孙张尔翘自晋江迁至小溪场蓝溪清家渡上乾(今属安溪县湖头镇)开基。其后裔张有夏(张氏后人俗呼“蓝溪公”)移居华山蓬岛居住(今祥华乡小道村)。这支张姓后来又迁到祥华乡祥华村八斗尾、岭兜等地繁衍。八斗尾张氏九世张茂林迁居县城西街。

祥华乡祥华村八斗尾张氏十三世张朝成移居温州,还有族人迁江西省兴国县;祥华村岭兜张氏十三世垅边派移玉山县,十五世张荫生移江西、十六世张主瑶迁同安,下路长房派十七世张光祐张明郎移江西,二十二世张泰春移台湾。小道村张人杰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迁江西省兴国县,张偶生迁同安马巷,六世张丹五、张奕宗迁沙县。

2. 祥华东坑张氏

一世祖张兴初,讳元,系张延鲁之裔孙,由德化县侯慕坑迁入还一里公卿(今祥华乡东坑村)。后裔繁衍昌盛,现定居该村张氏人口达2239人。

3. 魁斗尾溪张氏

溯其先祖亦出自张延鲁派下。先祖始迁入官桥镇芹石村,再迁县城东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永在移居崇善里军墘乡(即魁斗镇尾溪村田中洋),成为该地张氏始祖。

(二)天山派张氏

其先祖亦溯自张延鲁,派下繁衍昌盛,人口众多,故单列介绍。

天山派张氏肇安始祖张读,由晋江入安溪,居永安里埔仞乡(今城厢镇员宅村)。张读生二子,长子张满进由曾子里先迁入崇信里芹藻洋,因当地地形狭窄,不宜生活居住,遂于宋乾道二年(1166年)移居新康里大坪天山之麓(今大坪乡萍州村),创建天山祖宇,被尊为萍州天山派张氏一世祖。

1. 萍州天山张氏

张满进迁入萍州后,传二子光祖、荣祖。张光祖外迁,张荣祖之后,自五世张志仁至九世张世宝、张子才、张子大等,有五世八人为贡士,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现萍州天山张氏共分三房派,均出自张满进的八世孙张仲元派下。张仲元生三子,长子张世宝传子张真养,后裔称长房。次子张子才传三代而止。三子张子大传子张天禹,张天禹又传两子,长子张添保,其后裔称为二房;次子张天寿,其后裔称为三房。自此,萍州天山张氏繁衍昌盛,子孙播迁,使天山成为本派系闽台等地张氏的发祥地。如今,定居萍州的张氏人口达5152人,分布在宫后、对格、碧溪等18个角落,又先后移居大坪乡的前洋、福美、香仑等村及县内多个乡镇。

萍州天山派张氏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分二批渡台,在台湾又分居繁衍,形成台北、淡水、义山、木栅、坪顶等分支,各支人丁兴旺。其后裔有四支迁浙江:一是张满进的八世孙张济举迁依仁里莲坑后,传至五世,有孟良、孟魁、孟进、孟静四兄弟,其中张孟良、张孟魁、张孟进均迁往浙江台州,现后裔繁衍兴盛。二是一支迁入浙江平阳县南湖乡横山村,现有人口800多人。三是城厢仙苑张氏始祖张宗臣的次子张汉馆、四子张汉一迁往浙江凤湾,张汉一病逝后,汉一之妻梁氏率子维明、维申、维佐到浙江凤湾投奔张汉馆,张维明后又迁居福鼎。四是龙涓玳堤三房派下张庆待、张庆寅迁往浙江温州,张辑如迁浙江苍南。天山派张氏在省内主要迁居同安、南安、福鼎。

2. 城厢仙苑张氏

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张满进的十四世孙、天山张氏三房派下张宗臣,讳希第,谥扬斋,择居光德里仙苑美园(俗称仙苑大坪,属今城厢仙苑村),迄今近400年,历传十六世。

3. 湖头湖四张氏

张满进的七世孙张仕应之子张济举自萍州迁入依仁里莲坑(龙门美坑至官桥仁峰一带),十二世孙张孟静又从莲坑迁入湖四村。张孟静被尊为湖四村张氏一世祖。

4. 湖头草坂张氏

一世祖张建丁。相传其祖先由萍州迁居龙涓乡内灶村,后由天山派下二十四世张建丁徙居湖头镇草坂村。

5. 龙涓玳堤张氏

一世祖张元发,系大坪天山张氏三房十三世,与兄张元杰往石尾再转徙龙涓乡玳堤村玳堤。

6. 其他

在安溪同属天山派张氏张读派下的还有:

(1)城厢土楼张氏

据传为张读之裔,居住在城厢镇土楼村水仓后。有一支迁居于城厢镇砖文村墩头。

(2)湖头下东等张氏

湖头下东张氏出自张读,系与大坪天山张氏同宗。此外,湖头四角井、船巷居委会也有天山派张氏后裔。

(三)张九一支系

明宣德九年(1434年),抗金名将张浚之裔、张七十的四世孙张九一游猎至安溪县高桐地(今桃舟乡棠棣村),喜其山水清秀,便择地定居,创垂后世。其裔孙主要分布在安溪桃舟乡、长坑乡。

1. 桃舟棠棣张氏

棠棣村古地名“高桐地”,其地张氏尊张九一为一世祖。后裔又先后移居桃舟乡康随村、南坑村、桃舟村及长坑乡等地,宗支浩大,子孙兴盛。棠棣张氏十世张德善迁福州上西门,十三世张承恩迁江西,十四世张瑶璋迁尤溪,十五世张鸣谈、张鸣琛分别迁福宁、浦城。

2. 长坑祥泉张氏

祥泉古名祥磜。元末,张尾哥由棠棣分支迁入该村,被尊为一世祖。十七世承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