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6-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简要论述了从众心理的涵义,推动因素以及表现;并进而论述了解释集体性从众行为的几种理论(基本条件说,模仿说,感染说,匿名说)。提出了该研究应该结合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进行综合考虑的意见。最后,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设。

【关键词】: 从众心理 涵义 理论解释 评述 群体行为

1 导言

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逻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刻的表现。单从表现上来说,所谓的“从众”是指在面临选择时,把别人的选择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进而跟随他人的选择。但若从更深层次分析从众心理的生成机制,产生作用的大小,以及对社会形态的塑造作用,则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日常社会心理的学科,理所应当对“从众”心理做出细致的分析。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选择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使得某些人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而从众心理是一种解除选择烦恼的方式,因为跟随大众可以降低单独选择的风险。所以,对从众心理的研究,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理论归纳的驱动。

2 从众心理的涵义

从众心理,用社会学上的角度来阐释,是一种群体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各成员相互依赖以获得安全感的表现。所以,在一个选择趋同的群体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从众的心理。简单的说,从众就是把自己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某种心理的安慰与满足。单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从众还是不够的,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还应包括它的驱动内因和表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从众心理的产生了呢?1)个体在面临群体大多数的选择时,会对自己的选择失去信心,从而转而采取集体的选择。中国历来是一个群属意识强烈的国家,个体对融入群体的意识十分在意。2)个体的选择在面对群体大多数的选择时显得单薄,抵抗风险的能力差;而群体的力量大,可以分担风险。3)不作出与群体一致的选择,就可能被被边缘化,被孤立。大致上,内在的驱动力可以分为这些。

此外,从众心理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生活从众,表现在日常的消费用品中追随自己的偶像或群体,而忽视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学习从众,表现为“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兴趣和意愿;道德从众,即看到别人的

不道德行为后不加谴责,反而以此为由,说服自己采取相同的行为;政治从众,表现为个体在政治活动如选举,入党中追随他人的意愿,而不表达自己真实的动机。

3 研究综述

从众心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在社会心理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和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心理学是深层次的社会描述,所以,越明显的社会现象就越能够得到心理学的青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以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因此两者的研究可以相互对照,从众心理的研究溯源也可以追溯到群体行为。

对照从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国内外学者就其原因做过不少研究,形成了很多理论和观点。通过理论对比,本人认为“环境-心理”的分析模式实属他们理论视角上的共同特征,而且群体行为中“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起了很大作用。主要可以表现为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还是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勒朋的感染理论等。

a)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他注重从从众心理这种群体行动的条件出发,探讨研究不同条件对从众心理的影响。他认为群体从众行为包括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1.环境条件: 它是集体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等。 2.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还需要一个“导火线”。也就是我们说的诱发因素,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这是在以上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这种状态可以使原先的旁观者,受到感染,参与其中,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为的倾向。

6.社会控制能力:集体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如果这些规范要素软弱无力,或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

b)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以及勒朋的感染理论。这两种理论的观察视角有别于上一种基本条件的理论。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理论侧重对行为者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而

模范理论和感染理论则是重点从行为主体的内在心理进行有效分析。所以,在研究的划分中,有学者总结为“环境—心理”的分析概括模式。

1.模仿理论认为:人们在遭遇重大的危机状况,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时,往往把人性的本能都体现了出来。如害怕,哭泣,叫喊,模仿,逃脱等本能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来源内心世界的恐慌和无助。于是,人们会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产生了集体性的从众行为。

2.感染理论认为:人类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他人经历的感染,从内心上予以同情和支持,最后把自己引入与之相同的境地,做出相同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就开始凸显了。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个体会被一种暂时的冲动所控制。

c) 匿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从众行为,是因为,他处在匿名状态之中。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干什么的,他也不必担心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因此,产生滥用行为的心理,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从而降低了人的社会约束力。如见到一群人抢劫盗窃而不受惩罚,自己也加入其中。

4 评述

上述的四种心理学研究理论,都是基于对群体性的从众行为而展开研究的,不过是处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了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来说,对从众心理的研究,既要着眼于行为体的外部环境,也要密切关注其内心的思考行为模式。因此,若对上述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合,那么,对群体行为和从众心理的分析就更加全面和透彻了。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注重的是行为分析的外在环境,而模仿说和感染说以及匿名说注重的是行为分析的内在心理。所以,研究界似乎更缺乏一种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体系。当然,这不是诋毁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反,是对前人理论研究的肯定,以便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此命题。

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性的研究基础方面,本人认为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解释从众心理。因为当时的研究学者们所吸取的材料只是当时环境的反应,而对现代社会发生的一些新情况则难以概括。这也是后人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动力。例如:1)攀比的心理(暂称之为“攀比说”)。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突显自己的地位与外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示弱”的盲目攀比。从衣着、消费、装饰到旅游度假、休闲,样样都要向高消费者看起,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落得一屁股债的下场。2)降低风险的心理(暂称之为“风险说”)。在现代社会中,投资和风险,成本和收益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并体现在各种行为中。比如,一个人单独作出一个决

策或者选择,那么承担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弱小的;但若一群人集体做出选择或者追随他人的选择,那么就可以均担风险,降低成本。以此,促成从众行为和心理。

简言之,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人着实应该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陶德强1 王宏2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群体行为之从众心理作用与危害摭谈》,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新理论版,2009 年2 月总第25 卷。

2.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载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 第13卷 第1期。

3.张敏 刘雪峰 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载自《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

4. 李颖:《青少年从众心理的杜会学分析》,载自《教育评论》,2004年第一期。 5. 吴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载自《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X)2年第2期第21卷。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