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统编语文五下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其中《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夜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闻“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本课的教学中,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不同时代诗人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都与古代战争有关,爱国之情浓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想象画面,提升理解能力、表达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4. 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5. 了解律诗的创作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从军行》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4.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诗趣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理解“从军行”的意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节省课堂时间,可以把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

二、读诗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明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诗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

2.借助关键字词,还原画面,理解诗情。

(1)重点了解“玉门关”与“楼兰”两个地方,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2)根据诗意,还原画面,结合“雪山”“孤城”等景物,对戍边的艰辛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板书:艰辛、荒凉)

(3)重点理解“黄沙百战”和“穿金甲”两词,进而体会到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板书:百战、磨穿,不破,不还)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词,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戍边时间的漫长以及战斗的频繁激烈。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

四、悟诗情

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 (1)王昌龄的基本介绍。

(2)王昌龄的报国之志与对边关将士的敬佩之情。

(3)《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板书:边塞诗) 2.关于边塞诗知识的拓展,具体包括:

(1)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

(2)王昌龄的语言特点: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2

(3)对于王昌龄的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拓诗歌

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找出几首边塞歌,想象所描述的画面。 1.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 2.王昌龄的《出塞》

总结:主题相同,反映的都是边关将士的生活、战斗场面。诗人的情感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板书:英雄群像)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写练笔

1.完成课后题: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

(1)学生想象边关苍凉豪壮的景色以及将士们驰骋沙场的画面,要注意如何能想得细致,如何能想得真实。也可以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丰富,再动笔写下来。

(2)搜集边塞诗,与《从军行》对比一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设计意图】课后题是本课的教学基本任务,想象诗文画面,老师可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动笔,注意提醒想象要细致要真实要合理,以求扎实的完成教学任务。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5.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6.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7.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8.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流程: 二、激诗趣

1.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迎着吹过来的凉风,心中无限感慨。(板书课题)

2.质疑诗题:诗人有怎样的感慨呢?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突破理解诗题这一难点。激发兴趣,引出学习内容。

二、读诗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明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理解“里”与“仞”两字,初步体会山河的雄伟。 (2)简单介绍背景,理解“遗民”和“胡尘”。 2.借助词语,梳理大意

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

四、悟诗情

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 (1)南宋朝廷的形成以及对金策略。

(2)陆游的基本介绍以及他贯穿一生的爱国之举。 (3)本首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2.入情入境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1)结合关键字“三万里”“五千仞”“入”和“上”,借助图片,感受黄河和华山的壮美。解读黄河和华山,特殊的文化含义,了解中原地区的重要地位。( 板书:山河壮美)

(2)借助史料,了解金人的残暴统治,体会北方百姓痛苦的生活。(板书:遗民泪尽) (3)通过诗歌《题临安邸》,了解南宋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明白遗民的盼即是诗人的盼。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