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 - 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 - 社会学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052班 刘苗苗 学号:0521200216

角色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角色的内涵?这些内涵是否和个体的个性需求存在矛盾?在现实中又该如何解决矛盾?针对如上问题笔者将做以下浅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角色是社会系统结构对其结构网络中的每一个具体纽结的功能要求,它虽然以一个个现实活动的个人作为其调节的对象,但直接针对的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功能要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功能要求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定、限制,是个人由于所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具体位置而必须带上的社会面具。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谈,如果把社会缩小为一个舞台的话,那么社会中的个人就是一个个演员,他可能会因不同的剧本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这种剧本就如同当今的社会结构。能否把剧本中的角色扮演得真实可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员的演技水平,所以演员是为剧本服务的,他(她)总是作为剧本的角色而存在,带着剧本所规定的面具出现在舞台上,对舞台、剧本来讲,演员是处在第二性的,尽管本真的他(她)的状况会对角色、面具的体现带来影响,但是,本真的他(她)只能在面具下存在,只能在角色所要求的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理解个体社会角色的深刻内涵,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一方面,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个体角度来看,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而起就与“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出生时在父母眼中他扮演的是“婴儿”角色,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与社会接触少,各种关系十分单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面对的社会关系将会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丰富。到了入学年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他最先要面对的,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优秀同学的角色;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合格的学生角色。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个人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无可辩驳的是每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大学教育是学校和社会“中转站”,除了已有的角色外,他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兼职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角色的转换,如促销员、教师、兼职记者、办公室文秘、公司职员等等,不同职业的社会角色要求具备不同的“扮演”能力。当他完成必备的教育后就要正式踏入社会,涉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工作、家庭、生活等等方面的多重角色的转换,直到

最后生命结束个人才不会再受角色的“束缚”。可见角色这条“绳子”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的。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只要社会存在,就必然存在社会角色,个人只不过是角色的载体,也就是说角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社会结构系统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客观存在。这种角色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为社会结构体系自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社会结构体系所规定了的角色、角色化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时期会有不同的角色要求,或者说,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结构方式,对其成员会有不同的社会责任义务要求。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它追求的系统整体功能,是角色之间的协调配合。

另一方面,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角色总是变化发展的。不论是从个人的经历和自身发展角度来讲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讲,角色都在变换着,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这种角色变换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当然,这种高速转换角色的生活方式对很多人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善于转换角色的人能够在社会的大波大浪面前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你无力改变的时候就要学着去适应”,就是说人的角色要适应社会结构的功能需求,否则很难生存。所以作为个人只有顺着社会角色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

社会学将角色作为一个功能整体来研究,可是这种功能整体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来实现的。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角色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要求人们去适应的准绳,人似乎只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器件。人的角色化实质上是人的社会化,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机械地装配社会这台大机器上,顺着机器的运转而运转,那么人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人的追求又作何解释?人作为个体的个性要求又怎么实现?所以有必要探讨社会角色冷“面具”下的热“人性”,即社会角色化问题中隐藏的关于人的真实存在的内容。

从人性角度来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有追求、渴望个性张扬和解放,压制人性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一点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角色轻“人性”的社会,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十分缓慢。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一种建立在以个体为社会活动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体系,并以个体自身的权利、生命力的张扬作为存在的最终价值依据。

个体获得了空前的解放,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某个层面来讲,重视个体的个性需求和个人价值潜能的实现有力于社会结构的完善,同时可以促进社会这台大机器的运转。

由此看来,社会角色的功能要求和人的个性需求其实是一个矛盾体,不过客观世界本来就处在矛盾运动中,如何解决矛盾才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一般来件,当社会角色需求和个性需求达到统一时,其社会效果是最好的,当然对个人而言也是价值的最大实现。单纯注重社会角色而忽视人性发展或者单纯注重人性发展忽视社会角色、社会结构的极端做法都会导致不良后果。如何使天平保持平衡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小到个人日常生活,大到治国安邦,都与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有直接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完全成了机器,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抱怨者大部分是没能处理好二者关系的人。角色、面具总是变化更替的,人可以有尊卑贫富之变、权势利禄之移,但人之为人却只有那高尚的操守、善良的心灵、宽阔的胸怀、智慧的能力。角色面具是形,操守心灵胸怀能力是神。所以在强调社会角色化过程中更应当注重个体心性的陶冶,倾心于个性化的培育。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变化如何激烈,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的心中留一块干净的空地,一块属于自己的空地,每天除了应对社会的各种角色变化以外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的内心,检视自己提升个人素养。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强调社会角色的意义,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又强调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

从治国安邦角度来讲,既要关注民生、民主、民权,又要关注整个社会体制的建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当今政府对人性需求的关注和满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都体现了当今政府在治国方面的明智之举。尽管如此,中国的个性化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到了今天,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等级残余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封建的角色要求仍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血缘等级身份的社会角色规定仍然不绝于目。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新时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提出则体现了当今政府重视社会结构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过分重视“个性”发展的弊端已初见端倪,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表现甚为严重。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结

构及其角色要求受到根本冲击,新的社会结构及其角色要求尚未真正确立,处于一个由于社会转型而应起的暂时社会角色及其要求缺如的时期。甚至许多革命年代留下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合理的规范要求也被弃置一边,社会有角色却缺乏角色要求,有权利却缺乏权利限制,以致社会风气浮躁,功利意识上升而奉献意识下降,很多人出来反对质疑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却不能提出有效的方案,重构新时期的价值观,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某种无序与混乱。

虽然政府一直在做相关的努力,但是鉴于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会角色要求的提出和社会结构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辩证法角度来讲,解决矛盾的方法有三种,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所代替;矛盾双方经过统一和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为新事物。从文中的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要在新时期处理好个体的社会角色问题,要选择第三种方法,即在个性得到比较充分分化发展的基础上,向一种新的包含个体个性自由的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升华,使得个体的社会角色与其自身的个性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这个合题也揭示了社会的角色要求要与个性的自由发展相统一的真理。

参考文献:

《对个体“社会角色化”的诘问 》浙江社会科学 1991年01期 高兆明 《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与价值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 《前沿理论 》2008年第一期 贾海薇 巩玉涛 雷丽珍

《正确评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 现代教育科学 2004年第五期 宗占国.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5日/第008版《在时代的变迁中——评〈大学生社会角色时代变迁〉》 孙兴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