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章冒氏家族的文化创造定有期。璞同荆玉贵,价重郭金宜。宅相能成处,家声再振时。百年论事业,发轫自今兹。’’∞值得注意的是,冒愈昌虽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他的入仕之途却很坎坷,经历几次入闱不售的失败后,他“立志不为科举业",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诗文创作之中,同样有所成就。作为一名具有深厚学识素养的学者型诗人,冒愈昌注意学习和借鉴唐宋名家的艺术经验,不仅兼采、吸收各诗派的精华,又能自出机杼,直抒性情,因此,他的诗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评价:“章妥而节谐,致深而藻秘。五言古之淡而浓,七言古之宕而逸也。五、七言体之典而裁,绝句又隽而雅也。”②著述甚丰,有《金陵集》、《銮江集》、《绿蕉馆集》、《诗学丛言》等多种。但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大多未见存世。现能见到的有《冒伯麟先生集》35卷,《五山旧耆集》收其诗30首。2、高风峻节的文学家冒襄及其家庭冒襄一家,子弟皆能砥砺廉隅,以秉承家业为己任,称得上四世诗家。冒襄祖父冒梦龄能诗,著作有《兵余集》、《得全堂稿》、《逸园吟》等。父亲冒起宗,晚年时常午夜挑灯攻读经史诗文,亦能诗,著有《拙存堂诗概》、《拙存堂文剩》、《七游草》、《万里吟》、《拙存堂逸稿》等。冒襄更是以文章、气节而著称于天下,下文将重点介绍,在此不赘述。其子冒丹书、冒禾书兄弟二人,承三代先人之衣钵,均擅诗文,所填词以清丽著称。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在明末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的春风得意,官高爵重,而是因为他作为少年名士和风流贵胄的品性,以及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王士祯等文人名士的真挚友情,都为同时代的人所钦重。而且勤于著述,在诗文创作、书法技艺、学问上等方面,都称得上如皋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才子,鉴于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部分,大多体现在他的诗文著述中,故下文将重点突出冒襄的诗文贡献,兼及政治主张和社会活动。就才气而论,有两件事颇能反映冒襄名士风流的一面。第一,冒襄“少有俊才”,诗作的好,书法也很有造诣。冒襄五岁起就跟随祖父在治所读书,阅读经史子集,“苦把离骚深夜读,一字一句几回环"。十三岁回到如皋,在祖宅中的香俪园继续读书作诗,十四岁时就把自己的诗作刊成《香俪园偶存》,得到了文苑巨匠董其昌的赏识,“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可与王勃相媲美,并希望他能“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③同时,冒襄的诗也为陈名夏所激赏,他在《重订朴巢诗文集序》中对其诗文也曾作过记述:“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下笔“俱在有意无①冒愈昌:《赠侄孙嵩少领贤书北上》载《冒氏宗谱》卷十一,第500页。圆黄居中:《冒伯麟<金陵集>序》载《冒氏宗谱》卷十,第414页。圆王钟翰点校本:《清史列传》第18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83页。23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意、可想不可到之境。"Ⅲ崇祯九年(1636),冒辟疆参加乡试,作为老师的董其昌为了表示对冒襄的期待,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之画了一幅山水画:今秋得辟疆冠冕南国,真足再造文坛,觅佳缣作画,以待高捷为贺。五El一山,十El一水,八十二老人竭两月经营之力,必有以抒写生平,足当巨眼,且留作艺林佳话。。董其昌的这段动人的真情记叙,衬托出冒辟疆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和冒辟疆后来结识的清初诗人王士祯相比,虽然冒辟疆在科举、仕途上的表现,充满了挫败感,但他在明末文坛所受到的肯定,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士祯在清初所享有的盛名。正像冒辟疆在二十九岁时的自白:“时襄以老泉发愤之年,五困场屋,无能自致亲。谬以虚名,受知当世海内名流,诗文书画不胫骈集。”③应非虚言。但应当承认的是,除了在诗文书画上的表现是奠立声名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就是他痛批时政的儒生风范。第二,议论时政,参加复社。冒襄十七岁时,东林六君子、后七子被魏忠贤迫害惨死。崇祯即位后,魏忠贤虽被芟除,但阉党余仍孽根深蒂固。崇祯二年(1629)张溥继承东林精神,组织了进步社团复社,继续与阉党进行不懈的斗争。作为关注时政的、有识之士的冒襄与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等四公子愤然参与其事。张溥病逝后,复社缺少了主心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冒襄能坚持正义,挺身而出,逐渐成为复社的中坚人物,与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展开了坚决斗争,冒襄也由此结识了更多复社友人。凭借着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的关怀,因而树立了卓越的名声,并由此结下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化名人。和冒襄同辈的吴伟业,对冒襄的个性有如下描述:往者天下多故,江左晏然,一时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相遇于南中,列坛立名氏。羊羡陈定生负早岁盛名,与辟疆为至交,皆贵为公子。定生为人仪观伟然,雄怀顾盼。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所以,在冒襄的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个主题:直逼社会现实,议论时政,针砭时弊,其《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就是代表作品之一。①陈名夏:《重订朴巢诗文集序》,《同人集》卷一。o冒广生:《冒巢民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91.392页。@冒广生:《冒巢民先生年谱》,第399页。o吴伟业:《冒辟疆五十寿序》载《梅村集》卷2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第1312册,第271页。@《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简称《同人集》)缕列平生相与倡和的文字之交友,王铎、钱谦益、熊赐履、吴伟业、龚鼎孳、陈明夏、王士禄、王士祯、吴应箕、李清、孔尚任、余怀、王时敏、恽寿平、陈维崧等都在其列。这些人中问,有的足名公巨卿,有的是文人学士,其遭遇各不相同。因此,《同人集》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了解明清鼎革之际政坛与文坛情况的重要工具书。24第3章胃氏家族的文化创造就诗文而言,冒襄办堪称明末清初的诗文家。他喜诗亦擅诗,创立了诗社,与志同道合者吟诗作赋,乐此不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单是诗集即有11种,有《香俪园偶村》、《寒碧孤吟》、《泛雪小草》、《朴巢诗文集》、《水绘庵诗集》等传世。诗言物,冒襄所写诗歌大多是题咏Lh)ll风物与酬唱赠答,“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但其中也多有寄托。如《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从字面上看是咏柳,但实际上却以双关的方式,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抒写亡国之痛:“台城隋苑总相怜,忆昔萦堤并拂烟。金屋流萤俱寂寞,玉关羁雁苦缠绵。"又如“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③这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凄然之情。他的写景诗或气象宏伟,铿锵有力,如《昌田洞》;或清新流,情意绵绵,如《小秦淮曲》。龚芝麓评其诗说:“如理幺弦,如扣哀玉,如幽兰之过雨,如秋城之送砧,盖其结习豪情,铲除净尽。故拨弃一切,披写天真。"虽不无过誉,却也形象地道出了冒襄诗的艺术特征。此外,诗言志,综览冒襄的诗作,可知冒襄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本思想和民族情感的诗人。曾写下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他在《西湖有感》中这样描述杭州百姓因灾荒所遭遇的惨状:“粒米比圆珠,贵物骄人贱。余生救不赡,掩目过芳甸。"同时,他不仅关注民众受苦受难的表层现象,还对其中复杂的社会原因给予深刻地揭露:“野湾聊夜泊,烟寂古人家。僻地米不到,荒村赋亦加。煮糜争树面,春粉羡山沙。老弱空垂泪,无由度岁华”。③在这样的饥荒中,官府不仅不救民于水火,反而落井下石,增加赋税。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荒村惨景,古朴悲抑,发人深省,可谓是明末社会的实录。而明清易代之际,满清贵族对江南汉族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与民族侮辱政策,导致人民颠沛流离,冒襄虽对此十分憎恶,写下了《秦溪蒙难》、《影梅庵忆语》、《后芜城赋》等诗作斥之,同时他也对明王朝的统治集团腐朽,争权夺利的丑陋嘴脸给予无情揭露。但却不被狭隘民族主义所限制,随着康熙帝中期放弃了上述政策,显示出管理才干,所谓国泰年丰。冒襄本人虽洁身自好,还是托孔尚任为次子丹书在治河工程谋一差事,又支持幼孙冒浑参加施琅大军收复台湾,为统一国土而战。此外,在文学研究方面亦复如此,他不仅敬重盛唐汉族诗人杜甫,而且敬重中唐鲜卑族诗人元结。崇祯十四年赴衡阳省亲时,曾专门拜谒元结在道州浯溪建的小三吾亭,回来后于水绘园内仿作,“惬心自适",“与世忘情”,并评点《元次山集》作永恒的怀念。总之,冒襄文章气节并重,文学事功并举,将由其父冒起宗那里继承的为官、修身之道加以运用,并贯穿到整个冒氏家族的家族文化中,成为别具特色的家族@杜溶:《朴巢文选序》,载冒辟疆《朴巢诗文集》卷首,清光绪二十年(18舛)刻本。圆冒辟疆:《朴巢诗文集》卷二,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冒辟疆:《朴巢诗文集》卷二,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文化内容。3.2冒氏家族文化创造过程中的几个突出现象由以上介绍,我们可以认为冒氏是世代官宦家族、世代文化家族。与此相应的,冒氏家族的文化创造过程中,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3.2.1、秉承“诗文传家”的接力“诗文传家”或称“耕读传家”,曾一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里每个大户人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在许多大户人家的门口,常挂有“耕读传家"的匾额,或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有用以表达其“耕读传家’’的理想与期许,也有用以展示“诗文继世"的成功与荣耀。应该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在科举盛行的时代下,农耕是家(庭)族保证生存的根本,读书则是家(族)人进身的阶梯,或是家(庭)族兴旺发达的政治保障。因此既耕且读,更重要的还是在读书科考上有所作为,就成为众多家(庭)族追逐的理想。如皋冒氏也不例外,“以读书振其家声”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写照。并且其长达三四百年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历程与荣耀,也是一般家庭望尘莫及的。“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①。冒氏家族积极普及族中子弟的家族文化教育,鼓励他们认真读书,‘保身保家不外勤俭守业,立名立行只在修德读书,深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必须读书’。这样的言论在冒氏先祖对后代子孙的劝诫中随处可见,冒钊,性嗜读书,居常谓子侄日:“吾祖吾父,贻训子孙以为善为第一。耕读之外,毋他图也。”并以纯朴勤俭勉励子孙,“为农为儒,吾业也。子弟必由痒校乃知礼仪。”②冒阎罹患疾病之时,举家业付子承祥,谆谆教子“以恢宏祖业,隆其家道。”@冒谦也在晚年常常告诫子侄要“勤俭持家,耕读以谋远”④。正是这样的家族教育传统,冒氏子孙不仅持家有方,而且大多学有所成,有些人还能著书和诗歌创作。冒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子孙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但在致力于修德、读书的同时,科举入仕俨然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任务,冒氏子孙在科举中所取得的成就便是最好的见证。当他们的子孙在科举仕宦上取得成功后,又寄希望于下一代,冒氏子孙就是这样在读书一科举的价值观指导下不断地进行着“诗书传家”的接力。3.2.2、重视家学渊源的影响众所周知,书香世家世代的文化积淀,在文化上往往表现出承前启后的作用,西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李东阳:《明处士冒公彦钊墓碣铭》载《冒氏宗谱》卷七,第297页。@严怡:《敬甫公传》载《冒氏宗谱》卷六,第228页。。詹仕:《吉甫公传》载《冒氏宗谱》卷六,第228页。2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