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张毅刚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张毅刚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可由TTL、HTL、DTL、CMOS等数字电路直接驱动,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无噪声、无触点,工作可靠、寿命长,目前在控制系统中常用来取代机械触电继电器,已越来越多地在单片机控制应用系统中作微电机控制、电磁阀驱动等。特别适用于那些需要抗潮湿、抗腐蚀和防爆场合中作大电流开关。如在那些机械触点继电器无法胜任工作的高频和高速系统中工作,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4. 固态继电器具有哪些优点?

答:(1)功率小:输入端是光电耦合器,仅需几mA驱动电流便能可靠地控制,可直接用TTL、HTL、CMOS等集成电路控制。

(2)高可靠性:结构上无可动接触部件,且全塑密闭式封装,所以SSR开关时无抖动和

回跳现象,无机械噪声,同时能耐潮、耐振、耐腐蚀;由于无触点火花,可用在有易燃易爆介质的场合。

(3)低电磁噪声:交流型SSR采用了过零触发技术,具有零电压开启、零电流关断的特

性,对外界和本系统的射频干扰减低到最低程度。

(4)能承受的浪涌电流大。

(5)对电源电压适应能力强:交流型SSR的负载电源电压可以在30~220V范围内任选。 (6)抗干扰能力强:输入输出间采用光电隔离,避免了输出功率负载电路对输入电路的

影响。另外又在输出端附加了干扰抑制网络,有效地抑制了线路中dV/di和di/dt的影响。

第14章 思考题及习题14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环境对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干扰一般都是以 形式进入系统的,干扰窜入单片机系统的渠道主要有三条,分别是 , 和 。 答:脉冲,空间干扰,供电系统干扰,过程通道干扰

2.在每块印刷版的电源与地之间并接 。即 的电解电容和一个 的电容,以消除 与 中的 所造成的干扰。 答:退耦电容,5~10μF,~μF,直流电源,地线,脉冲电流

3.采用 可以将单片机与前向、后向以及其他部分切断电路的联系,能有效地防止干扰从 进入单片机。 答:光电耦合器,过程通道

4.光电耦合的主要优点是能有效抑制 以及各种 ,从而使过程通道上的 大大提高。

答:尖峰脉冲,噪声干扰,信噪比

5.常见的软件滤波中的算术平均滤波法:一般适用于具有 的信号的滤波;滑动平均滤波法:对 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偶然出现的 的抑制作用差;中位值滤波法:能有效地克服因 的波动干扰。对 、 等变化缓慢的被测参数能收到良好的滤波效果。但对 、 等快速变化的参数一般不宜采用此法;去极值平均值滤波法对消除由于 而引起的误差较为有效。

答:随机干扰,周期性干扰,脉冲性干扰,偶然因素引起,温度,液位,流量,速度,脉冲干扰

6.绘制印刷线路板时,所有线路尽量沿 铺设,尽量避免沿 铺设。 答:直流地,交流地 二、判断对错

1.不要在印制板中留下无用的空白铜箔层,因为它们可以充当发射天线或接收天线,可把就近它们接地。对

2.双面布线的印制板,应使双面的线条尽量平行,以减少磁场耦合,有利于抑制干扰。错 3.电源线布线除了尽量加粗导体宽度外,采取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与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将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对

4.指令冗余措施可以减少程序乱飞的次数,使其很快纳入程序轨道,可保证程序在失控期间不干坏事,保证程序纳入正常轨道。错 三、简答

1.为什么要在每块的电源与地之间并接退耦电容?加几个退耦电容? 电容量选多大为适宜? 答:在每块印刷电路板的电源输入端跨接的电容应为一个10~100μF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如体积允许,电容量大一些更好)和一个~μF的非电解电容。用于去除干扰中的高频干扰和低频干扰,并接大电容为了去掉低频干扰成分,并接小电容为了去掉高频干扰部分。 2.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应在什么位置进行光电隔离?

答:消除或减弱过程通道的干扰主要采用光电隔离技术。所谓光电隔离是采用光电耦合器可以将单片机与前向、后向以及其他部分切断电路的联系,能有效地防止干扰从过程通道进入单片机(见图14-3)。

3.具有较大电感量的元件或设备,诸如继电器、电动机、电磁阀等, 在其断电时,应采用什么措施来抑制其反电势?

答: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具有较大电感量的元件或设备,诸如继电器、电动机、电磁阀等。当电感回路的电流被切断时,会产生很大的反电势而形成噪声干扰。这种反电势甚至可能击穿电路中晶体管之类的器件,反电势形成的噪声干扰能产生电磁场,对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其它电路产生干扰。如果通过电感线圈的是直流电流,可采用如下措施加以抑制: (1)可在线圈两端并联二极管和稳压管,如图14-10 (a) 所示。在稳定工作时,并联支路被二极管D阻断而不起作用;当三极管T由通道变为截止时,在电感线圈两端产生反电势e。此电势可在并联支路中流通,因此e的幅值被限制在稳压管DZ的工作电压范围之内,并被很快消耗掉,从而抑制了反电势的干扰。使用时DZ的工作电压应选择得比外加电源高些。

如果把稳压管换为电阻,同样可以达到抑制反电势的目的,如图14-10(b)所示,因此也适用于直流驱动线圈的电路。在这个电路中,电阻的阻值范围可以从几欧姆到几十欧姆。阻值太小,反电势衰减得慢;而阻值太大又会增大反电势的幅值。

(2)反电势抑制电路也可由电阻和电容组成,如图14-11所示。适当选择R、C参数,也能获得较好的耗能效果。这种电路不仅适用于交流驱动的线圈,也适用于直流驱动的线圈。 (3)反电势抑制电路不但可以接在线圈的两端,也可以接在开关的两端,例如继电器,接触器等部件在操作时,开关会产生较大的火花,必须利用RC电路加以吸收,如图图14-12所示,一般R取1~2KΩ,C取~μF。

4.为什么要将所有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别相连,然后仅在一点上相连接? 答:数字地通常有很大的噪声而且电平的跳跃会造成很大的电流尖峰,对模拟地有较大的影响,会引起模拟电路产生误差。所以正确的接法是,必须将所有的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别相连,然后模拟(公共)地与数字(公共)地仅在一点上相连接,且地线应尽量加粗,见图14-9。

在ADC和DAC电路中,尤其要注意地线的正确连接,否则会引起ADC和DAC转换结果的误差。由于ADC、DAC芯片都提供了相应独立的模拟地和数字地引脚,一定要把模拟地引脚和数字地引脚尽可能短的相连。然后再与模拟地尽可能短的连接。 5.如何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实现电源去耦和集成芯片去耦? 答:(1)电源去耦

已在简答的1题中介绍,就是在印刷电路板的电源输入端跨接退耦电容。跨接的电容应为一个10~100μF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如体积允许,电容量大一些更好)和一个~μF的非电解电容。

(2)集成芯片去耦

每个集成芯片都应安置一个μF的瓷片去耦电容,去耦电容必须安装在本集成芯片的Vcc和GND线之间,否则便失去了抗干扰作用。 如遇到印刷电路板空隙小装不下时,可每4~10个芯片安置一个1~10μF高频阻抗特别小的钽电容器。对于抗噪声能力弱,关断电流大的器件和ROM、RAM存储器,应在芯片的电源线Vcc和地线(GND)间接入去耦的瓷片电容。 6.为什么在印制版的设计中, 不要在印制板中留下无用的空白铜箔层,走线不要有分支? 答:(1)在印制板中留下无用的空白铜箔层,可充当发射天线或接收天线,可把就近它们接地。(2)走线不要有分支,可避免在线路条在传输高频信号导致反射干扰或发生谐波干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