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指甲钳大王梁伯强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案例:指甲钳大王梁伯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货。商贩们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火车站买好当天的回程票,然后立即坐回北上的火车。与此同时,聚龙的人造首饰及配件已经运到广州火车站。为帮助客户省去托运的费用,梁伯强等人买好月台票后,就进入车站在月台上等候。这样,义乌商贩在火车内,梁伯强等人在火车外,通过窗口将货物一股脑塞进去,交易就算完成了。不需验货,一个个麻袋、帆布袋,包裹着双方的信用与希望,往来广东与浙江之间,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次独特的原始交易。

梁伯强的“聚龙”跟着义乌市场也一起迅速发展壮大。他和义乌的商贩们结下深厚的友谊。那个时候,聚龙的人造首饰是当地的抢手货,货交给谁做,谁就可以发一笔财。梁伯强做买卖讲究公平、双赢,他的批发价格定得也相对合理,最低二三角,最高也不过五六角,义乌的首饰商都很喜欢与这位“小广东”做生意。

1987年7月1日,苏钢华终于同意正式加盟聚龙,梁伯强的信心大增。苏钢华在机械、传动、电子、冲压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领悟力。梁伯强经常到香港的工厂学习,去国外考察。回来把看到的生产程序和机器的安装及运转情况和苏钢华一说,苏钢华很快就能仿制出来,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内,聚龙一直是小榄五金冲压技术的排头兵。当年聚龙的员工转到其他公司上班,无须试用期。十多年间,从聚龙公司出去的员工,独当一面的近六十人,聚龙成了小榄培养五金、人造首饰制造人才的“黄埔军校”。 1988年夏天,梁伯强在香港接到一张五六十万元的大订单。 梁伯强做的产品主要是首饰配件及首饰制品,包括项链、耳环、胸花、头花、手镯等,后来还发展了一些旅游纪念品。除了制作工艺好,还在于款式新、花样多、变化快,香港那边有了什么新样式,他这里马上就能做出来。

以前的首饰设计都是由人工手绘。1986年,当梁伯强发现港澳地区有专门的设计电脑,便花二十多万元购买了一台苹果电脑,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他自己一边上班一边学习。梁伯强晚上打电话到澳门朋友处,一个键一个键地认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记、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摸索,有时一个晚上电话费就超过一百多元。功夫不负有心人,梁伯强终于学会了PHOTOSHOP等软件,学会使用电脑设计产品。之后又以万元月薪,请来小榄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让其既做设计又当电脑先生,强迫设计人员学习计算机设计,电脑很快为聚龙增强了竞争力。最多的时候,聚龙的设计师多达5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10%。

1989年冬天,梁伯强到了天津,找到了当时十大商场之一的天津百货大楼,求总经理给个柜台。经理不肯见他。经理不见,梁伯强就守在他办公室的门口。但一连七天,经理每日旁若无人一般进进出出,照样不理睬他。他变了策略,不再守在经理室门口,而去守在商场大门口。他买来两只计数器,从周一到周日,站在百货公司门口,左右手不停地按计数器。左手一只计数走进商场的人,右手一只计数买了东西拎着商品袋走出商场的人。每天,商场一开门,他就守在门口,直到晚上打烊,一整天,又冻又饿。可是,他掌握了商场的重要数据:每天大约有九万人来逛商场,大约有二万多人在商场里购物出门!梁伯强带着这条信息,又站在了经理室的门口。这一次,他的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这两个数字一出口,总经理大为惊讶,很受感动。他没有料到,这个不起眼的“老广”这么会死缠硬磨,这么有心计,这么有头脑。总经理立即对他另眼相看,敬佩有加。他高兴地说:“我还从没见过你这样的人,交个朋友吧,今晚我请你吃饭!” 饭桌上,工艺品部门的经理、柜台的组长等全部到场。总经理端起酒杯:“你

5

干了这杯酒,明天你选哪块地方,我就给你哪块地方!”梁伯强不胜酒力,解释说:“我实在不能喝酒,能不能换个别的条件?”“那你就把这桌子上的芥末油、酱油全喝下去!”总经理本是一句戏言,梁伯强却当了真。他站起身,把每人面前的芥末油、酱油都倒在一个碗里,一仰头,一闭眼,灌下去了。顿时,口腔、喉咙、胃肠,着火一般辣辣地疼起来,好像熊熊烈火从鼻腔里往外喷,眼泪哗哗地往下淌。这一冒失举动,让一桌子的人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梁伯强如此认真,如此义气!这一切的代价,回报给他的是商场里最好的位置,最好的柜台。 聚龙一直在不停前进,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产品档次不断提升,走在同行业的前头。做首饰时,市场同行对梁伯强都有几分敬畏,在香港市场也很有名气,旅游纪念品曾经走进全国政协礼堂和天安门。

聚龙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梁伯强负责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苏钢华负责生产,改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梁伯强的足迹遍及国内所有的人造首饰和旅游纪念品批发市场。为了在北京这个旅游大市场推销自己的商品,梁伯强一个旅游点一个旅游点跑,一个摊档一个摊档地调查市场行情。

公司在全国设立办事处多达二十多个,鼎盛时期,市场在销品种达数千个。可以说做到了天天出新款,周周实行末位淘汰。人造首饰类似时装,毛利率有的高达几十倍,而低者连成本都收不回。数量小、批次多、淘汰率高。

最多时,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这个营业额维持了将近10年。 1998年以前,梁伯强旗下的聚龙公司一直是以生产人造首饰和旅游纪念品为主的,产品畅销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最多时年逾六千万。但人造首饰和旅游纪念品是一种随意性消费品,销售区域仅局限在风景旅游区,消费群体狭窄,因而做大做强难度太大。梁伯强一直在寻找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一个可以做大做强的项目。

1998年5月的一天,累了大半天的梁伯强吃过午饭后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顺手从茶几下面抽出一张旧报纸来。梁伯强一眼就被其中一篇《话说指甲钳》的文章抓住了。

原文是这样的:最近,朱镕基总理在接见全国轻工业集体企业代表时说: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子,我没用过一个好的指甲钳子,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子,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他以小小的指甲钳为例,要求轻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开发新产品。

小商品虽小,但是市场需求量大,薄利多销,也能为企业创收可观的利润。比如指甲钳,台湾一家企业生产的指甲钳不但质量好,非常锐利,经久耐用,而且它里面还设计了一个小袋子,剪下的指甲会掉到袋子里,不会掉得到处都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指甲钳子,不但在台湾流行,还风靡海外市场,企业因此获得了比生产大件产品还可观的收入。

他找来大量国内和国外生产的指甲钳,发现国内的指甲钳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产品造型单一,没有鲜明的特点,而且生产粗糙,剪起指甲来,非常费劲,指甲壳还到处乱飞,有人曾经讥讽国产指甲钳剪指甲像“用牙咬”。而国外的指甲钳呢,韩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各自特点都不相同。韩国货做工精致,贴近大众,细节上非常人性化;日本产品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款式的新颖,上面各种卡通造型让人爱不释手;德国人则是把指甲钳当作一种高技术产品来生产,产品质量无可挑剔,有的德国指甲钳甚至一个卖到几百元。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精致、耐用、实用。

梁伯强决定到80公里开外的广州“555”指甲钳工厂探个虚实。为取得信任,

6

梁伯强敲开厂长办公室门说:“我们想订一批指甲钳,10000个,要求在指甲钳的扛杆上装置一些图案,做旅游纪念品用。”

在与厂长聊天中,梁伯强了解到,做指甲钳用的材料是低碳钢。过去,梁伯强打交道多年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铜。

梁伯强开始了国内指甲钳生产情况大考察之旅。第一站到天津。这里的指甲钳厂早就倒闭了,第二站北京。梁伯强面对的同样是一处人去楼空的旧厂房;第三站苏州。当地的国有指甲钳厂和广州的“555”一模一样,厂里只有留守人员,其他职工早就出去摆地摊了;第四站上海。梁伯强在天目路上走来走去,弄得满头是汗。明明电话簿上的地址就在这里,怎么就是找不到?!梁伯强向附近的人打听:“请问,上海指甲钳厂在哪里?”“这不就是吗?”对方一听,顺手指向对面。就在眼皮子底下,可是不见踪影啊?原来,这家企业连厂牌也没有了。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梁伯强还看到了历史的一幕:法院的人正手拿封条,要往大门上贴。见此情景,梁伯强赶上前去:“别贴,别贴,能不能让我进去看一看?”说时迟,那时快,封条已经贴了上去,进不去了。围着厂区,梁伯强发现还有一个后门没有封,得到允许后,他进去转了一圈,看了一下。看到的是尘封的机器,灰暗的厂房,这破败的景象深深印在梁伯强的脑海里。这家生产“双箭”牌指甲钳的上海指甲钳厂,曾经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部指甲钳行业标准。

梁伯强开着车来到距小榄60公里外的南海市,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当地的个体户家庭工厂里“乒乓乒乓”,热闹得很,指甲钳生意火得不得了。 然而,这些个体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与价格也是“天下大乱”。不但粗糙,更为甚者,一个指甲钳市场销售价只有五角钱! 梁伯强又跑到浙江海宁市,这里的个体指甲钳企业同样红红火火,比南海还要多,规模还要大!整个镇就是一个指甲钳生产工场。一家一户,二三十人一个家庭小作坊,货如轮转,指甲钳生产出来后马上就流到义乌市场。 更让梁伯强吃惊的是,这里生产的指甲钳一把只卖二三角钱!

到批发市场上转了一转,梁伯强发现,韩国“777”指甲钳居然卖到几块钱一把,差不多是中国同类型产品的十倍!

韩国的“777”基本上是在高级商场里面销售,个体户那里也能见到,但已经占据了中国城市的主要市场,销售势头很猛。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考察,梁伯强得出一个判断:还是做高档货才有前途,进入低价市场没有前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次环球考察之旅!

梁伯强来到香港,找到各国驻港领事馆,请他们协助调查所在国家的指甲钳生产厂家,共查出有20多个国家生产指甲钳。 第一站是台湾。原来跟大陆也差不了多少,产品质量,也是很勉强。第二站,梁伯强飞美国,他装扮成买家进入“馨”牌公司。一打听,对方根本就不生产指甲钳,所有指甲钳都是委托韩国企业生产的。后来才明白,这是国际品牌流行的贴牌生产做法,英文叫OEM。

回到香港后,梁伯强得知德国“双立人”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品牌,这样又飞到德国索林根市。一调查,当地确实有一家这样的企业,但是一家生产厨房刀具与医疗器械的生产基地,产品以钳子、镊子等五金工具为主,而且,指甲钳款式不超过五六个,没有生产规模,事实上也算不上一个指甲钳厂。

到了德国后,梁伯强又顺便去了一趟瑞士,当地是生产瑞士刀的,但只专业生产军用刀具,根本不生产指甲钳。

7

接着,梁伯强又去了日本,了解到日本也只有两家企业,一家叫“贝印”,另一家是“绿钟”。他们生产的并不是指甲钳,而是个人护理系列用品,什么眉毛刷、镜子等,至于金属的那一部分个人护理系列,主要也是委托韩国生产的。 把韩国作为最后一站是在梁伯强预料之中的。

于是,大家对着电话号码簿,查来查去,巧的是,韩国也有5家大型指甲钳生产企业。它们分别是“钟”、“777”、“皇家”、“司柏多”、“润益”。

为了小小的指甲钳,梁伯强随后考察了日、韩、法、美等国家。他得出结论:国外的指甲钳定位于个人护理用具,而不是国内的五金用品。“非常小器”想成功,就只能走精致和细化市场的产品路线。

梁伯强把最终目标锁定在韩国的“777”。梁伯强决定向韩国企业“777”取经。梁伯强早就有了主意:一方面做它的中国代理,有效地建立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加紧研制生产中国的“777”。为了获得生产指甲钳的核心技术,他成了“777”的代理商,先订购30万元产品,并不断以经销商的身份去韩国“777”工厂考察。一年飞20次韩国,先后1000多万元的资金流通,梁伯强终于学来了“777”的技术。 他决定将需要被人想起而且没人嫌多的“名片”和容易被人想起但每人只需要一个的“指甲钳”结合起来———一个刻着赠送人名字、头衔和电话号码的薄片指甲钳。

在韩国考察时,梁伯强也参观了各种指甲钳展览,发现韩国还有大大小小的指甲钳企业二十多家。他就去他们那里下订单,扮演成贴牌生产的厂家,然后,再比较各家的技术和工艺。

根据韩国指甲钳企业的销售总额,梁伯强统计出一个重要的数据,韩国大约有20亿元港币的销售总额。韩国年销售额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有5家,2个亿以上有2家。梁伯强估计全球指甲钳年销售量有五六十亿元港币。 梁伯强从韩国那里偷师学艺,但也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他前后花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进货,买回来的指甲钳以甩货为目的,基本上是亏本卖出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指甲钳行业遭到了一股“韩流”袭击,当时韩国“777”牌指甲钳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隐蔽方式,加紧向中国市场渗透。 在韩国“777”牌指甲钳的巨大冲击下,国内国有指甲钳企业转产的转产,倒闭的倒闭。业内人士测算,仅韩国“777”一个产品,每年从中国市场就能拿走二亿到三亿元人民币。

梁伯强算了一笔账,一把指甲钳的成本是一元钱,市场价可以卖到两元,实际上是100%的毛利率。这比很多行业的回报率都要高。 梁伯强选择了指甲钳!

有媒体这样形容梁伯强的经营风格:“像韦尔奇一样思考,像个体户一样行动。”

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指甲钳上、下两刃是对齐的,使用时,施加压力,上下刃口对在一起,将指甲“挤断”,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挤剪”,刃口由于不断对碰、撞击,很容易变钝。于是他们联想到工业生产中的“剪切”,是利用上、下刃之间的合理间隙,将材料剪断,

经过多次试验、分析,梁伯强和一帮工程师提出了指甲钳钳口上、下刃错位的设计,使上下刃口有剪切间隙,闭合时上刃口伸入下刃口。采用这样的错位刃口,剪切指甲时更轻松,无震痛感,指甲断面没有向上的毛刺。普通指甲钳在剪指甲时会到处掉指甲,而梁伯强的指甲钳有回收装置。

生产一个小小的指甲钳一共经过三十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钢材分条、冲压、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