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版传播学核心内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大版传播学核心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斯,受众按其规模可分个三层次: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最大规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既接触了媒介内容又在态度和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有效受众)。 5、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①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群体,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传媒的接触虽然只是个人的活动,但通常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人口统计学意义、社会关系意义)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②a.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伊里调查: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并不决定选民投票行为。b.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c.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说明受众具有某种能动性)。 6、受众即市场

①19C30年代后,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D.麦奎尔:从市场角度,受众可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

②受众即市场:a.媒介是经营组织,须在市场上交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b.产品和服务应能满足消费者需求;c.传媒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 ③评价(D.麦奎尔):a.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关系;b.着眼于人口统计学属性,未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c.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臵上;d.传媒一方的观点,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 7、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①理由: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还是社会基本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应享有各种正当的权利。

②受众权利:a.传播权(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b.知晓权(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c.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造成影响:受众有“反论权”、可发布“意见广告”、参与“开放频道”活动)。 8、“使用与满足” 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源于40年代。

②早期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a.广播媒介(美国赫卓格: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求知、自我评价;肥皂剧既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作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受众的动机多样);b.印刷媒介(B.R.贝雷尔森:读书的动机包括实用、休息、夸耀、逃避等;报纸有6种利用形态即信息来源、生活工具、休息手段、获得威信、社交手段、生活习惯);c.电视媒介(D.麦奎尔: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 ③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因素:(受众的需求)与其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也受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制约。 ④E.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⑤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含义: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

13

触行为;d.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e.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⑥评价: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⑦意义:a.认为受众的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此前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b.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否定“子弹论”等观点;c.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有利于矫正“有限效果论”,因而被称为适度效果论。

⑧局限: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c.对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仅限于内容接触方面,有局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12)

1、传播效果的含义

双重含义: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①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②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4、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依据时间和意图:①短期的预期效果(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无关,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觉反应,有益或有害);③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个人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5、考察传播效果须留意的环节和要素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 6、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英国学者D.麦奎尔:①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所持,包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③(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a.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获得的系统知识。b.基本观点: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c.评价:避免“常识理论”的直观性与零碎性,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7、传播效果研究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③评价: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然被淘汰。 8、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 ①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a.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非主要

14

因素。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和“两极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或“补强”(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主要)、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改变(使受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较少)。 b.卡兹、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层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渠道不同,效果也不同)、讯息内容(语言与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c. 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极传播概念)做了重要修正和补充。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d.以上三本书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也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②“有限效果论”

1960年J.T.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③“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的说服效果)

40年代至60年代,C.I.霍夫兰,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最早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9、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宏观效果论

①有限效果论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缺陷:a.只探讨态度和行动效果,忽略传播在环境认知中的作用;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效果;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借口等。

②70年代,对“有限效果论”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特点:a.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b.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c.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③与早期“子弹论”的不同:“子弹论”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宏观效果论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重新评价。 10、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略) 11、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①“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略) ②“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前者指摆事实讲道理,后者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感染对方。

15

H.H.哈特曼等,“诉诸感情”的说服效果略好于“诉诸理性”,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性的支配程度有差异。无论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③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贾尼斯等,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同。所唤起的心理紧张效果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效果与之相反。“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12、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①意见领袖:a.定义: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b.基本特征: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影响力有单一型(现代都市)和综合型(传统社会或农村)。c.测定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 ②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

③受传者个性:a.“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高低关系密切,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反之亦然);b.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求知欲、性格和习惯)。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14)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臵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臵“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概念发展之一) ①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②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③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概念发展之二)

韦弗:①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②谈话议题:与别人交谈、议论时受重视的问题;③公共议题:自我感觉多数人都重视的问题。三种议题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的可能性,传媒对后两种议题的影响更大。

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概念发展之三)

①报纸:对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形成“议程”基本框架,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②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强调,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概念发展之四)

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臵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臵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①意义:a.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b.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认识议程设臵的本质(议程设臵过程的背后存在复杂的政经和意识形态力学关系,即西方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方式有定期新闻发布会和私下放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重要契机(真正意义);c.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

②不足:a.只强调传媒“设臵”和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b.媒介的议程设臵功能虽然效果强大,但不能绝对化。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