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择偶观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青年择偶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为什么青年人择偶观的变化,会成为使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

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方面、非常可观地反映出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历程。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

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等。[1] 费舍则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2]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而这些,从以下两种主要择

偶理论中得到具体反映。

(一)实证研究理论

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来看,用于实证研究的择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即:“同类匹配”理论、“资源交换”理论和“择偶梯度”理论。

1.“同类匹配”理论。

“同类匹配”理论也就是人们择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方面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3](P283)这与中国人

传统观念中“门当户对有类似的含义。

2.“择偶梯度”理论。

“择偶梯度”理论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中常说的“男高女低”模式。[4](P196)这一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对男女社会性别的建构从而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长相、体型、相对年龄和持家能力,这

些都使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美貌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潜力。

3.“资源交换理论”

“资源交换理论”认为人们被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于他(她)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这些资源是多方面的,如个人的气质、财富、才能、社会地位。假设某人的某一种资源不足,但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比如在包办的婚姻中,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女子较好的

容貌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被用来交换社会经济地位等。[5]

(二)进化社会心理学的择偶理论

除此之外,目前进化社会心理学对于男女择偶观又有了新的解释。它从男女生理方面如年龄与生殖力的差异解释导致男女在择偶时对年龄偏好的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吸引服从致律,强调文化因素对择偶时男女双方年龄上的差异,而进化心理学则认为它们是男女对后代的投资方面的性别差异造成的。例如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男性的投资主要是间接收入,像食物、金钱、提供保护与安全,这些并不必然随着年龄而减少;而女性是直接的投入,其生殖力却随着年龄而减少,在5O岁左右由于绝经而结束。所以在择偶时男性一般倾向于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因为她们生殖

力较强,而女性则更愿意选择年龄稍长的男性。

总之,进化社会心理学对于男女择偶观的解释是新颖的,也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任何一种择偶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择偶观念的变化在某种程

度上需要从多种理论的角度出发,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二、建国至今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是人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某种程度上看择偶标准是动态的和可变的。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形成了各异的择偶标准。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时代的择偶标准就是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因此,从其变迁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发展的脉络。建国至今,择偶标准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的道路:从家庭成分、政治出身占主导 文化与经济并重 经济压倒一切 多元结构,感情得到复归。

(一)2O世纪5O年代至2O世纪7O年代中期:择偶标准单一化。家庭成分、政治出身占主导

封建时代的中国女性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经济和婚姻自主的权利,处于极其低微的社会地位。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女性受教育机会

的增多,少数先进女性在择偶中开始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性情和才能。总之,建国以前,女性的择偶基本上是从经济上的安身立命考虑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女性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追求形态,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女性择偶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子佳人式的择偶取向与新中国轰轰烈烈的时代气息格格不入,这一时期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捍卫祖国尊严的解放军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偶像。同时,人们在择偶时也非常重视对方的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大中城市和农村的先进女性会优先考虑党团员、解放军、政府机关人员和农村干部。只要男方的政治条件好,他的经济、相貌、年龄条件差一点并

无妨。当时正值建设事业蓬勃展开,出身好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农民也很受女性青睐。

“十年动乱”开始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女性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偏差,政治标准成为唯一的标准。在大中城市,男方的出身必须是“红五类”,最好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而在农村,男方最好是贫下中农,当时人们都以出身于贫下中农尤其是雇农的身份感到自豪。那时女性不太考虑文化和经济条件,因为当时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而且当时除一些高级干部的收入略高一点之外,同一年龄层的男性在经济收入上几乎相差无几,农村里吃的是“大锅饭”。到十年动乱后期,由于大规模的政治动乱基本结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措施,女性的择偶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择偶标准为政治因素第一,文化、经济因素第二。特别是1972年恢复高考后,“工农兵大学生”在女性中比较受欢迎,因为这类男性符合女性当时追求的理想类型,既有良好的政治出身又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这种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客观上造成了尊重知识的社会

氛围。

(二)2O世纪7O年代末期至2O世纪8O年代初:文化、经济因素地位一路攀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被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因此在2O世纪8O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从某种角度看,知识成为了获取爱情的捷径,尽管这带有一定的功利嫌疑,但这种占据主流意识的择偶标准毕竟在那个时代占了主

流。

1

到1984年后,女性择偶中的“文凭热”开始降温。城市女性择偶中首先考虑的是男方的个人素质,比如品德、才干、学历、职业、相貌等。农村女性择偶中的经济因素也开始减少,许多女青年把有技术、有手艺、有文化、会致富的男青年作为选择的目标。经济因素在女性择偶中地位的下降与当时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有关。女性的才干开始受重视,收入比以前明显增加。当然,也有许多女性对男方的经济条件十分关注,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表现为对男方经济条件的现实功利的要求,而转化为一种潜在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说,即使对方眼前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优越,但只要本人能力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女方也会接受。经济要求的减少和个人要求的增多,是我国女性择偶观的巨大进步。择偶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选择,而

不是单纯地对物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都开始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心,渐渐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社会主义也并不是“越穷越光荣”。人们发现能够打破旧框框,具有开拓意识的人更容易为社会也为自己带来财富和荣誉。于是,新旧体制冲突中的胜利者再次成为女性心目中的英雄。

改革的确带来了爱情价值观和择偶观的变化。

(三)2O世纪8O年代中期至2O世纪9O年代中期: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其它一切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个人价值体现方式的多样化,从较早对知识拥有者的崇拜,到对社会开拓者的青睐,体现价值的方式越来越模糊,不过结果却是一样的,即以创造价值的多寡来体现,这种价值又常常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观也开始向这一方面倾斜,“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社会地位曾经不太高的个体户作为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或者那些能够把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的人,更容

易成为女性爱慕的对象。

1987年以后,“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开始抬头,知识分子在女性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能挣会花”的男性成为女性择偶的首要目标。[6]即使是知识女性也希望男方既有知识又有一定的经济地位。2O世纪9O年代以后,女性择偶观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一部

分女性的共识,因此社会上少数富人以及在权力部门中工作的男人成了女性择偶中趋之若骛的对象。

(四)2O世纪9O年代中期至今:多元化的择偶因素。感情因素得到复归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变革与循规、开放与束缚共存的多元结合体。近2O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不断地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婚姻,作为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关系着男性和女性的命运。当代中国社会使人们选择婚姻的自由度增大,择偶行为已经摆脱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来政治、家庭的羁绊,向物质满足与心理需求接近。因此当代女性的择偶观也趋于务实和多元。女性首先考虑的是双方的感情,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声望、容貌长相等实在的因素,也成为女性择偶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参考条件,讲求“门当户对”成为现实择偶的时尚。[7]感情因素重新得到男女双方的重视和认可,

情感因素得到复归。

其他要求:

论文副标题:中国当代男女青年择偶标准、行为过程、爱情及婚姻观之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立题意义:探索和揭示当代青年男女性不同的择偶观以及对婚姻、爱情的看法。从而了解婚姻市场中男女性各自的处境和选择,得出男女性关于爱情观念、择偶模式异同的结论。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探讨当代青年择偶观现状对未来婚姻和家庭模式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 1) 当代青年男女性择偶标准、行为过程的异同。 2) 当代男女性爱情婚姻观差异的异同。 3) 产生上述异同之原因分析。 A:生理原因 B、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原因 C、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原因 4)当代青年择偶观现状对未来婚姻和家庭模式趋势可能发生的影响。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立论根据: 1、 男女性生理结构根本差异导致先天思维、情感的差异。 2、 中国特有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贞操观、大男子主义思想等)对当代人的影响。 3、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改革和开放,经济市场化转型给一代人带来的影响。 创新之处:本文将着重对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及其行为过程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对象年龄阶段控制在男(24-32岁)女(22-30岁)未婚男女青年之间。本次调查对象是真正意义上需要认真考虑并实际正在进行择偶过程的青年。而这些青年的成长过程也正处于中国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市场转型的时期。此次调查研究希望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当代青年择偶观的差异以便做出正确的差异分析和结论。探讨差异现婚姻对未来婚姻和家庭模式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 分析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对男女择偶观的影响以及几个不同年龄阶段,男女间择偶观差异及变化的关系。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方法:问卷调查、重点对象访问两种方法步骤:问卷调查后的数据统计,重点对象访问后与问卷调查数据一起进行分析。问卷调查对象: 男(24-32岁)不同职业,不同出生地女(22-30岁)不同职业,不同出生地问卷调查人数:各100人重点对象访问:男(24-32岁)不同职业,不同出生地,不同教育背景和程度女(22-30岁)不同职业,不同出生地,不同教育背景和程度重点对象访问人数:各15人调查以及访问主要内容:择偶标准、行为过程、爱情观、婚姻观相关内容

德国着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成熟,青年男女通过接触,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爱情。然而,男女在择偶心理、要求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的表现方式上有差异。一般说来,男青年的情感比较热烈和外露,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坠人情网,很快进入热恋阶段,情绪容易激动,常常难以自制。如果"单相思"来,其程度十有八九不轻,因此,心理所受的打击程度往往比女性要大,常常表现为垂头丧气、失魂落魄。而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大都比较含蓄内向,显得羞涩敏感。当然,女青年中也不乏热情奔放者,但她们一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初恋阶段尤其如此。

其次,是对异性的认知有差异。男青年由于较容易陷入冲动的爱情漩涡之中,因而常常影响到他们对异性的认知能力,使其在初恋阶段容易对异性的外貌一见倾心,在短时间内就决定是否喜欢对方。相比之下,女性则很少一见钟情。她们对爱情往往多从婚姻本身和未来的角度进行考虑,可以说,女性的认知比较现实,不易受一时的情感所影响,她们大多会着眼于未来的家庭和共同生活。

第三,青年男女在择偶标准上有所不同。青年男女在情感与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提出的不同要求,男女之间个性的差异等等因素均影响着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根据问卷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男青年提出的择偶标准是:女方容貌端庄,年龄要小于自己,性格热情、文静不庸俗,温柔会体贴人,许多男青年还要求女方的学历与自己相当;也有一部分男青年在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影响下,仅仅要求女方当好"贤妻良母"就行了,不愿意寻找事业心强的女性为伴侣。

一般来说,男青年尤其讨厌高傲、自以为是、举止粗俗、心胸狭窄、喜欢卖弄风情的女性。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则是:要求男方身体健康、高大魁梧,文化程度高于自己,起码不低于自己,有才华,事业心强,善于交际,性格坚强,稳重大方,能体贴人,理解和支持女方的事业;有的女青年还要求男方老实听话或有钱、有房、有车。女青年大都讨厌平庸、粗鲁、缺乏男子汉气概、无进取心和事业心、献假殷勤的男性。

以上是男女青年中比较普遍的择偶标准。此外,因各自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有的女青年对男方的身高、外貌、工作单位、住房条件、家庭成员甚至居住地段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认为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男青年才是"理想的伴侣"。如今,不少农村女青年希望找有经济头脑、能说会道、有致富才干的男青年;一些女青年要求对方必须掌握某种专业技能等等。

择偶标准看起来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反映个人的要求或愿望,但它实际上是在社会现实生活制约下形成的个人恋爱婚姻动机的表现。婚恋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青年人大可不必事先划定一个不可变更的框框,尤其是在那些爱情、人品以外的条件上过分苛求,"寸土不让",不适当地提高择偶标准,为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错过找到称心如意伴侣的好机会。尤其是为了婚后能支配对方而要求对方必须是"贤妻良母型"的或"听话型"的,就更不应该了。

因为按照以上择偶标准建立起来的家庭,是很难有平等、和睦的婚姻生活的。只要双方真心相爱,有坚实的爱情基础,在人生观、理想等方面达成一致,那么,就不必过分讲究对方的身高、年龄、学历、职业、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籍贯等条件。不能以不切实际的东西来取代爱情,否则就玷污了纯洁高尚的爱情,也会给婚后生活埋下不和的种子。 ??

2

??( ?? ??\\??

但根据中国青年报和团中央最近的调查,追求恋人之间的真爱仍然是大学生中的主流恋爱观,他们比以往更加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把追求人生的幸福与提高婚姻的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不再仅仅为了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和走过一段人生必需的旅程。夫妻间能否达到情感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成为婚姻中的第一要素。通过恋爱过程,人们在努力寻找与自己心灵密切契合人格和谐统一的另一半。而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双方在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家庭教育,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相对和谐统一。

正确的择偶观或者说恋爱观的基础应该是互相爱慕,志同道合;择偶的标准应是全面衡量,品德为重;择偶的态度应是严肃认真,履行义务。

志同道合:就是有共同的志向,抱负和事业心,具有共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这是爱情巩固可靠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其它方面的不足可慢慢弥补。

品德为重:品德高尚的心灵美和外表美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恋爱问题上,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严肃认真:爱情并不是俯首拾来,随手抛去的花朵。绝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忠诚的,持久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恋爱阶段,就不允许任何一方同时和两个以上的异性处于恋爱状态,这就是爱情的专一性和严肃性。青年男女一旦结婚,双方就要互相体贴,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同舟共济,共同度过美好的一生。

热恋中的男女情欲冲动,往往会产生性的要求,甚至冲破理智的闸门,发生性行为。这种婚前性行为,不仅为法律、道德所不容,而且对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害。

人类的性行为绝不仅仅是生理本能的反映,还包括思维、语言、情感等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感情、态度和品质的综合反映。纯洁的爱情是以志同道合,彼此尊重,相互负责的互爱为基础的。欲火燃烧而失却控制,一时冲动而鲁莽从事,会使双方都陷入局促不安,后悔自责的心境,甚至会给今后的婚姻埋下危机的种子。有调查表明,婚前性行为是造成婚姻破裂的因素之一。

婚前性行为多是处于紧张、急促的状态下,男女双方一般缺乏安全、稳定的情绪,又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因而这种性生活就谈不上什么和谐,容易造成女方的阴道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等,常可影响婚后的正常性生活。有些人性欲冷淡的毛病就是由此造成的。

婚前性行为同样可以受孕。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男女双方都会陷入颜面难当的困境。特别是女方,将承担更多的不幸。各种终止妊娠的手术,如人工流产、引产等会给女方身体带来一定损伤,并且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当恋爱与性意识的发展达到一定热烈的程度时,双方都要冷静地控制性意识的激发。追求高尚纯洁的精神活动,克服卑下的意念,寻求文明有益的志趣,从而控制性欲本能的冲动,正确驾驭自己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报告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瞩目的一代,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择偶观 正文 当代大学生都是属于80后,90后范围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着择偶这一环节,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爱情观和婚姻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何让个体的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涉及到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与否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而爱情观和婚姻观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功等问题,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线,获得纯真、高尚的爱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进行科学的了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的爱情,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一.调查的目的及方式 本次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总体状况及择偶的心理特点,探究现在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这次问卷调查用的是调查分析法。采用整体随机抽象的方法对50名在校大学生或已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择偶观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人数为50人,其中男生28名,女生22名。在被调查的人中,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其中大二年级的占了70%,其余的各占小部分。就目前的恋爱状况这一选项,有46%的学生谈过恋爱,但目前单身,也有28%的学生从未谈过恋爱,只有26%的学生目前在恋爱中。 在对恋爱的理解这一项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20%的学生选择了“彼此被对方的某些有点所吸引”,也有18%的学生选择了“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这一项,其余的选项都没人选。

在对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这一问题时,也只集中在三个选项上,60%的大学生选择了“只有通过恋爱才能有美好的婚姻”,有26%的学生选择两者关系说不清,而“恋爱才是爱,婚姻只是一种责任”这一选项也有14%的学生选。

90%的大学生都认为自由恋爱是择偶最好的方式,也有10%的学生选择了“亲戚朋友介绍”这一选项,其他的别无选择,这正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对于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主动接近,循序渐进慢慢培养感情”这一选项有64%的人选,占了大数,其余各选项分别都有学生选择。 就对对方的学历要求这一选项,呈现出男女分化的趋势,有50%,18%的男女分别选择了无所谓和男女学历在同一水平,而有6%的男生表示对方学历要比自己低,也有26%的女生表示对方学历要比自己高。

60%的学生在择偶时会选择对方的性格和自己互补,16%的学生选择了相似,也有2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

2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同市内进行择偶,但也有48%的学生对对象的居住地表示无所谓,其余的对省内,国内,国外的选择各不一。 对于感情基础和物质基础两者的影响程度这一问题,42%的学生选择了感情基础,只有6%的学生选择物质基础,还有46%的学生认为两者处于同等地位。

66%的学生认为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经济地位应该是平等的,28%的学生则认为应该是男高女低,当然还有6%的学生觉得是女高男低。 就与对象的年龄差距来看,分别有56%的学生选择了1—3岁,34%的学生选择3—5岁,10%的学生选择5—10岁。 没有人选择择偶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庭条件稍差,有44%的学生觉得对方的家庭状况要比自己家庭条件好,当然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余的都觉得平等就好。

对于理想的结婚年龄,主流的想法是28岁之前,这项占了42%,也有34%的学生觉得在30岁之前,其余各项均有少数人选。

如果父母反对您和您所选择的另一伴结婚时,56%的学生认为幸福是自己的,会尽一切努力去争取 ,也有28%的学生会给定一个期限,如果他/她仍然不能让父母满意的话,就和他/她分手,绝对尊重父母型的认为应该听从父母的,亲情比爱情更要,这类占了12%。

58%的学生觉得个人性格对本人的择偶观影响最大,这种因素占了大多数,品味这一项占了16%,还有传统观念和父母教导各占14%,接下来就是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

在男女双方的择偶观中,72%的人将人品放在择偶标准中的第一位,56%的人选择性格,后面依次是外貌,个人能力、健康状况,行为举止和相同的志趣。在这一问题上,男女双方的选择呈现一致性。

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总体来说,54%的学生表示理解,但自己不会做 ,但是有12%男生表示赞成,但只跟另一半做,还有14%的男生表示只要喜欢就可以。当然也有8%的学生反对这一行为。 对于“毕业意味着分手”这一问题,54%的学生认为毕业与分手没有直接关系,分别有16%的学生承认这样的现象很多但对自己的恋情很有信心以及承认并感觉自己很可能同样避免不了。 三.讨论

由于这次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二,大都踏上了90后这辆班车,因此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都趋于一致。就目前大家的恋爱状况来看,近一半的被调查人员都是谈过恋爱的,但目前处于单身,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和感情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人们都无法确定自己择偶的准确要求,带有尝试的心理。

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男女之间的择偶差距在关于对对方内在的要求差异还不是很大,譬如人品,外貌,性格,这是绝大部分人的首选,说明并非物质条件才是择偶的首选条件,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其品质、性格是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大多数女生都选择了这项,男生这项也有超过半数的人选,说明在当今社会对男女的能力要求差距不大,男女所面临的压力同样大,只有出色,才能赢得人选。 但在其他一些外在条件上标准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对对方的学历要求有超过60%的女生选择了要比自己高,而这一项男生中没人选,表明了女生对于好的经济前景和对有抱负和勤奋的男性的偏好。但是男性,择偶时并不十分看重女性学历事业与否。 在对择偶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选择上男女也存在很大差异,家庭背景表现了其社会地位。女性对比自己家庭条件稍好的男性有偏好。较高的家庭条件伴随着好的生活条件,及其子女也能有很好的生长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在年龄差距方面,男性大都选择了年龄差距为1-3岁,而女性大都选择要比自己大的,其中有一半的女生选择要比自己大3-5岁的男生。随着年龄而变化的是资源的增长。在传统社会中,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的作用越大,远古女性更偏好年长者,现在女生的偏好可能源于此,年长的男子累积的财富更多。 对自己择偶观的影响因素与个人性格保持一致,但在新时代的作用下,多出了一些标准。譬如,男女双方都将品味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纳入其中,而这些毫无疑问的都带有时代的标签。 同时,就这份调查问卷来看,当代大学生择偶时较为重视父母的意见,其中女生比男生更重视。为数不少的女生都表示在一定期限内,如果父母不满意对方的话,就会选择和对方分手。说明了当代女性的理性和尊重意识的强化,而男性的选择结果表明了会考虑父母家庭的要求,但只会拿来做参考,并不会听从父母之命。 对婚前性行为的不同看法,男女生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大部分女生都表示自己不会发生这种行为,还有人直接反对,而男生中大部分都表示赞成或者保留意见,男女双方之间的这种差别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此次问卷中涉及到一个问题:毕业就意味着分手,男女双方的观点趋于一致,都认为毕业和分手没有直接关系。从男女性这一致的观点可以看出,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一些新思想,如今大学生恋爱乃至之后的择偶看重的还是感情,而距离和分隔这些外因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四.小结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毫无疑问也带上时代的特色。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长期择偶的策略上,自古至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可以利用进化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其核心都是为了更好的繁殖和培育下一代,以满足基因的转播。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顺应人类追求更好的发展,使我们的物种更加优良,以适应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