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毛中特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981 2.708 1982 6.986 1983 8.901 1984 8.220 1985 2.644 1986 2.072 1987 2.923 1988 3.372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44.959 154.675 165.574 212.165 286.407 403.251 609.932 818.872 1066.344 1528.249

1989 5.550 2006 1990 11.093 2007 1992 19.443 1993 21.199 1994 51.620

1991 21.712 2008.9 1905.6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2)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的成就。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2)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 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 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 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 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利而奋斗》 ,第 6~10 页.

材料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

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试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评析上述论断。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2)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相关知识点:1.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的目的:(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2)就是要推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开放的成就。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随着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重要组成部分”的曲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的对立物加以歧视和改造,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197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约为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5.7%。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虽然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但并没有明确支持其发展,有时甚至是限制,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并不快。199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16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也仅为18.5%。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犹如春风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宽松的政策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177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为38.3%。1991年至1997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上升2.8个百分点,比1979-1990年的年均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2000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到2843亿元,占GDP的47.1%,比1997年上升8.8个百分点,年均上升近3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大大加快。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强调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收益的非劳动收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建立产权清晰、职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的飞跃指明了方向。2001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4%,到2003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5990.2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59.5%。从2001年至2003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上升

4.1个百分点。

1、我国当前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2、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答案:1、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规定其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社会认识。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迄今为止,区分各个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是所有制形式。但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也并非必须实行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从当代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几乎实行的都是混合所有制结构,有的以公有制为主,有的以私有制为主,很难找到单一的公有制或私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即公有制。它是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和消灭剥削的基础。没有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从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上看,公有制经济更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有利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2)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相当长而又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制订各项方针、政策和把改革推向深入的最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在全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所有制结构的合理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看其能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能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应该拒绝,而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排除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种类繁多,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们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由于产权界限清晰,机制灵活,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而有力,一般说来,是活力源最丰富的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北京、美国、日本、韩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一)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在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虽然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总量来看,北京市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但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仍然突出。见附表1

附表1 北京市城乡收入对照表

年份 城镇居民家庭每人每年现金收入(元)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纯收入(元) 城乡收入差距(元) 城乡收入差距之比 2004 15638 2005 17653 2006 22417 2007 24576 2008 27678

7172 7860 8620 9559 10747

8466 9793 13797 15017 16931

2.18 2.24 2.60 2.57 2.58

10570

1.90

2009(1-10月份) 22316 11746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

由上表可以看出,北京市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收入差距每年在数额上是逐年扩大的,而城乡收入比在2004年至2006呈上升趋势,但在2007年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虽然2009年的数据只到10月份,但仍就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城乡差距之比已经略有下降。换句话说,北京市在宏观上对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实施已略见成效。但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值扩大不容乐观。

(二)美国、日本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美国和日本,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其城乡收入差距同样经历了一个扩大再缩小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最大值为2.49。20世纪40年代期间大约下降到1.66,20世纪50年代又再次升至2.00,20世纪60年代为1.36左右,从70年代到90年代,其差距一直在1.28至1.33之间波动。到了21世纪之初,其后者的可支配收入是前者的1.17倍,即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已经完全超过了非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日本城乡收入差距的峰值在1930年,已达到3.13,此后一直处于高峰值时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根本的改善,并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日本在1972年已经成功实现城乡收入无差距。现在,美国和日本城乡收入差距已基本稳定并成为“农富城穷”型的发达国家。

(三)韩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韩国政府是从20世纪60年才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随着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迅猛的发展,就必然导致韩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值在1970年,城乡收入比为1.64。此后,比值一直浮动在1左右,时高时低。从数据上看,韩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不稳定,但已不是很明显了。这说明韩国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还是相当重视的,并没有造成同美国和日本那样大的收入差距幅度。 1、如何认识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答: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加速扩大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上,而且也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1)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影响 ①造成社会不稳定

我国居民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的相对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中,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会超出我们民族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