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元性”环境规制政策。这是环境不公平的具体表现。照诸多学者的观点,环境公平可以理解为所有主体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被迫承担和其行为结果不成比例的环境污染后果,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事实存在,导致政府在环境管理政策上呈现城乡区域之间的“二元”差别。这种“二元”差别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享有和使用环境资源的不平等,城市居民享有的环境资源优势远大于农村居民。我国大多数环境规制政策是针对城市及其工业污染,而对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涉及较少,农村的环境保护措施、环保组织及环保设施均供给不足。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手段,使得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一定程度是以牺牲农村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是少数强者对多数弱者环境福利的侵犯。环境公平要求政府给社会强势群体施加压力,使其承担更大的环境责任,促进弱势群体环境福利的增加,保护其环境权益。但是,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大批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和生产设施向农村转移。那些转移到农村的污染企业,并没有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 也没有增加先进的环保设施,而是仍像之前在城市生产那样在对环境产生着污染,甚至由于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 3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异军突起,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内生性和反集聚性等特点,使得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付出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形成沉重的生态负债。这是农村基层政府“理性经济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和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严峻问题,为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强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3.1 创新环境规制政策,消除城乡“二元”环境管理

我国现行的环境政策主要是建立在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之上,其政策效应很难在农村区域发挥作用。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供给制度,农村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环境治理供给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环境立法缺位、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与环境污染的性质不匹配等。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二元性,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缺陷。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要统一,使得所有主体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负有同等责任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改善环境。受到环境污染侵害的主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

在环境管理上,城乡实施统一的环境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准入制,提高企业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机会主义,从而保证城乡之间享受同样环境法律约束和监管。一方面改善现有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把城市与农村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形成统一的目标,构建大环保政策体系,消除农村与城市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制度不公平。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较高层级的环保部门应设专门机构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一级也应配备专兼职环保管

理人员,增强农村环保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统计的工作基础,强化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评价。同时积极培育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环境控制与监督。逐步推行“环保三同时”、排污收费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管理制度,使那些想到农村去找庇护所的污染企业无机可乘,自觉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减少或消除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 3.2 设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这种园区是依据共生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而设计与建设的。它注重研究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进一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园区内,关联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企业之间横向、纵向的生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在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以及资源、主副产品之间协同的共生关系,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优化配置组合,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共生关系体。

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循环经济是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规律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构经济系统,把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要求,组织成一个“资源- 生产- 消费- 再生资源”近似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生态园区的建设上,根据生态学中的“关键种理论”,所谓的“关键种”是指一些珍稀的、特有的、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他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种理论”用于生态园区的建设,就是在企业集群中选择那些能够影响其他企业、行业发展的居于中心地位的企业,即“关键种企业”。它是生态产业链中的“链核”,对生态工业园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农村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的不同,在“关键种企业”的选择上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设符合农村区域的资源禀赋的生态工业园区。 3.3 强化农民环境意识,增强环境监督

从目前众多的农村环境污染的事件中可以透视出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这其中农村民众的环境意识缺失则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加大对农村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着重培养和树立公众的环境权意识,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农村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促进民众享有和行使环境权益,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和环境索赔权等。农村环境意识的养成,能够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制度安排的合乎义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够降低农村环保护实施的机会主义,同时降低企业与农村基层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交易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搭便车行为和减少强制执行制度安排的费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实施。

4 结语

21世纪的头十年已悄然过去,在接下来的20~30年中,将是中国高速推进城市化和工

业化进程时期,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将遇到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也是世界的工业化,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欧美有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因此,遇到的问题也将更加的尖锐和突出,在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当中,中国已经提出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利用生产利用方式的变革,结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与环境制约的问题,必将倒逼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更加从容的完成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孙学光.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9.

2 黄季焜,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学报,2010(11):1725- 1729. 3 杜志雄,张兴华.从国外工业化模式看中国农村工业化之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73):32- 35. 4 傅允生. 资源约束与地区经济收敛——基于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力的考察[J]. 经济学家, 2006(5): 第33-40页.

5 金涌,李有润,冯久田.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 6 费孝通.我所看到的中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J].浙江社会科学,1998(4):3- 6. 7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7. 8 李成贵.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6):34- 44. 9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105- 107. 10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4- 195. 11 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8- 30 12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M].商务印刷馆,2010.(07) . 13 李智广.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J]. 中国水利,2009(07):第8-13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