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山煤矿开采_毕业设计说明书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王家山煤矿开采_毕业设计说明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矿区铁路专用线和矿区公路均已通达井口工业广场。

综上所述,本矿井的供水、供电、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良好。 5.矿藏市场供需情况

近年来,王家山煤矿利用原有小矿井的产能,大力推广综采放顶煤等采煤新技术,加之煤炭行情利好,目前已是产销两旺,利润大增(表8-7)。本矿井筛未煤全部供应靖远电厂,由于属于国家计划价,因此售价较低(128元/t),但也比1999年技改项目设计所依据的不含税综合价107.88元/t要高。至于块煤,由于供民用,目前井口售价为280~290元/t,但本矿井块煤率偏低(±1%)。

1.2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1.2.1 地层

王家山矿区地层主要有下志留统马营沟群(S1m)上三叠统南营儿群(T3nn),中侏罗统窑街组(J2y),中侏罗统新河组(J2x),上侏罗统苦水峡组(J3k),下白垩统河口群(K1nk)、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下志留统为中生界基底地层,上三叠统常为煤系基底,中侏罗统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矿区南部F1断层带中局部有残留的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此外,在矿区南北的外侧布有上第三系红层。

1.2.2 构造

1.断裂构造

王家山煤矿区地质构造的主要特点是:以断裂为主,褶皱为辅。但中深部区域主要为向斜构造,即王家山向斜。该向斜由中生界地层构成,向西抬起收拢,向东倾伏撒开,渐被第四系覆盖,长约10㎞,向斜轴走向北60°~70°西,局部近东西向,两翼地层产状不同,北翼地层在Ⅺ勘探线以西走向为北75°西,倾向南西,倾角25°~40°;Ⅺ勘探线以东渐转为北80°东,向南南东倾,倾角40°~60°,XV勘探线以东更陡,达60°以上;南翼地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北东,倾角35°~66°,局部直立、倒转,为一南陡北缓、轴面南倾的不对称向斜。Ⅶ勘探线以西向斜轴被F21断层切断。井田内以走向断层为主,发育于井田西南部的北

倾断层有F21断层,F14断层是沿次级背斜轴错断形成,西起水洞沟,至加Ⅻ勘探线以东消失,长3.5㎞,Ⅻ勘探线以西走向北80°西,以东呈近东西向,倾向南或西南,倾角67°~85°,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破碎带宽2~7m,断层距10~60m,中间大,两端小。F21断层位于王家山向斜轴部,西起Ⅰ勘探线以西,大致沿向斜轴延伸,至Ⅷ勘探线以东偏向向斜轴以南,一直向东伸至矿区以外。通过矿井的这一段走向呈65°西,倾向南西,倾角80°,浅部有时直立或向北东倾,使断层呈微向北凸的弧形,南西盘向上逆冲,将王家山向斜轴切割破坏。通过矿井的这一段断距约45~100m,西小东大。

2.褶皱构造

陇西系乌鞘岭—六盘山主褶带逶迤通过靖远北部。靖远煤田便形成于褶带中古变质岩体的低洼地带。受陇西系所左右,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多呈北50°~60°西方向。有如下主要构造:

㈠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走向长约80km,主体由下古生界及震旦亚界变质岩组成,总体走向北50°西。

㈡宝积山复向斜: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的南侧,为一南翼受到破坏的不完整复向斜,主轴呈北50°西方向,走向长约37km。

㈢王家山复向斜: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北侧,为一南陡北缓的不对称复向斜,主轴走向北60°~70°西。

㈣青石山半环状构造:位于宝积山矿区与红会矿区之间,由青石山西侧弧形断层及其所包围的下奥陶统变质岩花岗岩组成。

㈤北滩新生代拗陷: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以北,在王家山矿区以F15断层为界与隆褶带分开。

㈥靖远新生代拗陷:位于宝积山复向斜以南,为靖远—静宁拗陷带的一部分。 3.岩浆岩侵入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南的寿石山、红会将军坟滩及崛吴山北坡,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矿区煤系没有影响。

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1.3.1 煤层及煤质

1.煤层

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J2y),厚116m, 含煤五层,平均总厚30.67m,含煤系数26%;其次为中侏罗统新河组(J2x)第一段,平均总厚64m,含煤两层,平均总厚2.99m,含煤系数4.7%。各煤层由上到下编号为:1层煤,2上层煤,2层煤,2下层煤,3层煤和4层煤,其中,2层煤和4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较稳定,且分布面积广;3层煤为局部可采层,分布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变化亦较大;其余煤层更不稳定,多呈透镜状。此外,4层煤向南由于相变,发生分叉,变薄,以至尖灭,在深部形成4下层煤;另在深部钻孔中4下层煤以下尚有1—2层透镜状煤层,偶达可采厚度以上。

煤系含煤性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南翼不如北翼,西端不及东端。北翼西部又较东部含煤性差,Ⅶ勘探线以西含煤系数平均为17.9%,低于北翼平均数,以东平均为28.1%,高于北翼平均数。全区平均为19.7%。

(一)1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即第Ⅲ旋回的顶部,煤层薄而变化大,多不可采,呈透镜状。全区共有31个孔见到此层煤。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2个孔,纯煤真厚最大1.60m,主要分布在Ⅺ-Ⅻ勘探线间,多为单一结构或含一层夹矸,最多含三层夹矸,夹矸最多小于1m,1层煤常相变为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砂质泥岩,与2层煤的间距西小东大,ⅩⅢ勘探线以东皆在55m以上,最大的为308号孔,达113.84m,ⅩⅢ勘探线以西多在55m以下,一般30~45m,最小的为48号孔,不足30m。

(二)2上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的下部,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育于南翼Ⅵ勘探线以西和北翼东部的ⅩⅢ和加ⅩⅢ勘探线间及西端Ⅱ勘探线以西,在北翼的281、59、46、264和255号孔尚有零星分布。全区见2上层煤的有32个孔,煤厚0.11m(109号孔)—6.32m(294号孔),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8个孔,其中最厚4.27m。2上层煤与2层煤的间距在南翼和北翼西端为6.93m(透3号孔)

—28.19m(77号孔),平均15.73m,北翼东部为5.00m(浅6号孔)—13.73m(129号孔),平均9.64m。多为单一结构,少数含一至二层夹矸,夹矸最厚为1.12m(浅6号孔),最薄的仅0.99m(40号孔),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三) 2层煤

赋存于中侏罗统窑街组顶部,为本井田最主要的可采煤层,分布面广,厚度巨大,煤层比较稳定。煤厚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南薄北厚,西薄东厚。这一部分煤层结构的变化情况是:ⅩⅢ勘探线以东多含二至四层夹矸,少数含一层,个别有五层夹矸,共同的特点是,夹矸多在煤层上部,下部常为单一的巨厚煤分层,ⅩⅢ勘探线以西多为单一结构或含一至二层夹矸,少数含三至五层夹矸,个别的结构较为复杂,如21号孔有七层夹矸,37号孔有八层夹矸,夹矸最厚为8.15m(273号孔),大多0.20~2.00m,少数2~5m。夹矸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偶为细砂岩。另外,古河流冲刷是造成四号井中部以西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底板等高线图及剖面图上清楚地反映出,2层煤不仅沿走向有波状起伏变化,同样,沿倾向亦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致使底板等高线蜿蜓变曲,疏密不匀,这显然是岩、煤层在构造变动过程中受挤压而产生的形态变化。

(四) 2下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上部,呈透镜体状,很不隐定,全区仅有11个钻孔见到此层煤,多零星分散且不可采,只北翼Ⅷ~Ⅸ勘探线的4个钻孔尚较集中。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5个孔:98、11、70、36和260号孔。其中,98号孔最厚达5.8lm,但很快即变薄、尖灭。除个别孔含一两层外m外,其余皆为单一结构。夹矸岩性为泥岩及粉砂岩。与2层煤间距一般8~18.50m,西部透7号孔最小为3.57m。

(五) 3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中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太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XI勘探线以西,共有60个钻孔见此层煤,最厚的是307号孔,达21.27m,最薄为170号孔,仅0.11m。总的变化趋势为南薄北厚,西薄东厚。南翼虽然局部煤层较厚,但迅速变薄,尖灭,被无煤区分割成几块,无煤区和不可采区面积占一半以上,北翼煤层分布较普遍,各见煤点大多达可采厚度以上。西薄东厚的变化更为明显:南翼36号孔以东的几个见煤孔煤厚都大于3m,纯煤厚都达可采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