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0902岳尧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财务0902岳尧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编号:

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申请书

(活页)

课题名称: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

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申请年度: 2012

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委员会制

说 明

l、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此申报书可复制。 3、编号由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委员会统一填写。

4、申报作品有关材料请以打印件附于申请书后,申请书(活页)为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一式三份和申请书一起由所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送校团委,团委不接受个人申报。

5、在活页中,一律不得出现申报者和指导教师的信息,否则取消申报资格。

6、有关其他事宜请向校团委咨询。

8、联系人:杜明拴(88780040) E-mail:dms@ujs.edu.cn

名 称 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研 究 课 题 申请 经费 所属类别 ( C )、A、自然科学类论文B、发明制作C、社会科学类论文 起止时间 总 额 2012.6-2013.5 1100 成果形式 其它经费来源 研究报告和论文各一篇 无 一、项目的基本内容,项目研究的目的基本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研究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一)项目基本内容 本项目主要结合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多远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行为,并对此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项目研究背景 新能源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是国家产业规划中重点发展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任何行业的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本文正是从该行业非理性融资行为,与西方经典融资理论相互印证,对于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提高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具有实际意义。2011年4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快能源调整优化结构,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能源体制创新,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主的工业、交通、建筑体系。4月23日,新能源板块全线飙升。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下,新能源板块无疑是一注强心剂,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该行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大融资渠道不可避免。然而,在融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常有的非理性融资行为。作为企业的血液,资金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经济运行的持续动力。当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其发展时,企业就会寻求融资。融资决策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决策,往往会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金流,股利分配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寻求融资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呈现出一种非理性。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各种违规违法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国家发行股票的条件,不计后果的造假,经过粉饰包装的报表掩盖了企业财务的真实情况,会计报表信息失真使外部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其次是在融资工具选择上的偏好,我国企业所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成熟的优序融资理论相悖。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不少上市公司将融资视为圈钱,过度融资,对融资得到的资金随意使用,这些非理性融资行为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声誉,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新兴的新能源行业,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避免非理性融资,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 (三)研究目的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对该行业非理性融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该行为的成因及导致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基本思路 在对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阐述后,将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非理性融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融资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最后,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 (五)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对于融资行为的研究,最早起源与西方,其实质是公司的融资结构问题。 1.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 Durand(1952)于论文《上市公司负债及权益资本的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中,提出了传统折中理论(TC),认为“负债引发的风险可能是投资者即使在投资收益超过利息成本时也毫无意义;权益资本的上升不会被低的负债成本所抵消,反之债务成本也会上升,最终使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1]。因此,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但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2.MM定理 Moloigliani & Miller(1958)在其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认为Durand的观点及传统理论的薄弱之处在于混淆了客观市场机会与投资者主观风险偏好,并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即在完美的市场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2] MM定理提出后,在受到广泛争论的同时,学术界又提出了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鸟啄次序理论、信号传递理论。 3.代理成本理论 Jesson & Meckling(1976)在MM定理基础上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中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外部股权的存在,经营者不能从盈利行为中获得全部利润却要为此付出费用,从而产生股权代理成本,但是由于债券有现金偿还的义务,减少了经营者对自由资金的挥霍,所以可以降低这部分成本,可这又会产生债权代理成本,债务契约会使得股东做出次优的投资决策,这种债券产生的投资在减值上的激励成本将由发行债券的股东承担,即“资产替代效应”是债务融资的一种代理成本,企业增长机会与财务杠杆正相关。因此提出最优资本结构是债务代理成本正好等于债务收益来获得。[3] 4.一般均衡理论 由于MM定理假设的完美市场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所以Moloigliani & Miller(1963)在《公司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个更正》中将企业所得税引入分析中,提出了利息税盾效应,边际税率与收益成正相关,最优的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负债,但这显然与现实差异巨大。[4]Merton(1974)在《公司债券定价:利率的风险结构》中证明了在公司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