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专升本生化名解、简答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温医专升本生化名解、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核糖体RNA 信使RNA 转运RNA 不均一核RNA 核内小RNA 核仁小RNA 胞质小RNA rRNA mRNA tRNA hnRNA snRNA snoRNA scRNA mt rRNA 核糖体组成成分 mt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mt tRNA 转运氨基酸 成熟mRNA的前体 参与hnRNA的剪接和转运 rRNA的加工和修饰 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

5.简述真核mRNA的结构特点。

①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在5’端以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为分子的起始结构,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G也是甲基化的,这种m7GpppN结构被称为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

②在真核生物mRNA的3’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核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一般由数十个至一百多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结构,因此认为它是在mRNA生成后才加进去的。随着mRNA存在时间的延续,这段聚A尾巴慢慢变短。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6.简述tRNA的结构特点。

①tRNA的一级结构: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成的单链分子

②tRNA的二级结构:核苷酸链中存在着一些局部互补配对的区域,可以形成局部双链,进而形成一种发夹结构,局部配对的双链构成茎状,中间不配对的部分膨出成环状,故其二级结构成三叶草形,左右两侧稀有碱基环称二氢尿嘧啶环和假尿嘧啶环,位于下方的称反密码环,此环中间的3个碱基即为反密码子,3’-端为CCA-OH末端。

③与分子功能的关系:tRNA功能是在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并将其转呈给tRNA,具体来说靠其3’-末端CCA-OH与氨基酸结合成氨基酰-tRNA,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形成碱基互补,蛋白质生物合成时靠反密码子辨认mRNA上密码子,然后携带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至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

7.试述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答:①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②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酶的特异性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 ? 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如:琥珀酸脱氢酶只能催化琥珀酸与延胡索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 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如:蔗糖酶不仅水解这趟,也水解棉子糖中的同一种糖苷键。 ? 立体结构特异性(stereo specificity):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如:乳酸脱氢酶只作用于L-乳酸,而不作用于D-乳酸。 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包括:酶活性的调节;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

8.举例说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及其实际应用意义

答: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抑制剂(I)与酶的底物(S)在化学结构上相似,这两者相互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如果酶与抑制剂结合形成EI复合物,就不能再结合底物S,导致酶与底物结合形成的复合物ES下降,由于酶与抑制剂结合形成的中间体EI不能催化I发生变化,称为反应的“盲端”导致酶促反应速度降低。由于抑制剂的浓度越高,抑制程度就越大;繁殖,增加底物浓度,则可以减低甚至解除抑制。在竞争性抑制中,Vmax不变,Km增大。1.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成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辅酶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9.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糖的有氧氧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第三阶段为三竣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10.简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答:三羧酸循环存在于线粒体基质,由一系列反应组成。

⑴该循环中有三个不可逆反应,分别是:①草酰乙酸与乙酰辅酶A缩合生成柠檬酸,由柠檬酸合酶催化②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③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⑵特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⑶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为呼吸链提供H+ + e。

11.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答:(1)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是其最主要的生理作用;(2)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3)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12.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 血糖来源有三:⑴食物消化吸收 ⑵肝糖原分解 ⑶糖异生

? 血糖去路有四:⑴无氧酵解 ⑵有氧氧化 ⑶磷酸戊糖途径 ⑷转

化为脂肪、氨基酸

13.乙酰CoA的来路与去路 答:(1)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CO2+H2O。此过程在只能有线粒体的细胞中进行,并且必须要有氧气供应。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途径,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合成30或32分子ATP(过去的理论值为36或38分子ATP)。

【糖转化为脂肪】葡萄糖→乙酰辅酶A→脂肪酸→脂肪。这是糖转化为脂肪的途径,脂肪是机体高度还原的能源贮存形式,疏水,可以大量贮存,但利用速度较慢。 (2)脂肪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 (3)氨基酸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的彻底氧化

乙酰CoA是生化代谢中的一个枢纽性物质,如前所述,糖、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谢都能产生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有多种代谢去路,可以合成脂肪酸、胆固醇、酮体等,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释放能量的途径是三羧酸循环。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乙酰CoA氧化产生CO2、H2O,释放能量推动ATP合成。在营养物质产能代谢中,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释放能量最多的环节,是营养物质产能代谢和相互转化的枢纽。

14.眩晕症患者,主诉不能进食,乏力,眩晕,恶心呕吐,经检查血酮体明显增高,尿中酮体强阳性,诊断为酮症酸中毒,试分析其酮症产生的机制。

答:生成:在肝细胞线粒体中以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首先2分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作用下缩合为乙酰乙酰CoA,乙酰乙酰CoA在HMG CoA合成酶的催化下,在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HMG CoA,HMG CoA在HMG CoA裂解酶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乙酰乙酸由NADH供氢被还原为β-羟丁酸,或脱羧生成丙酮。HMG CoA合成酶是酮体合成的关键酶。

利用:合成酮体是肝特有的功能,但是肝缺乏氧化酮体的酶,因此不能氧化利用酮体,必须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进一步氧化分解。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首先转变为乙酰CoA,最终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丙酮可经肾肺排出,或在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

生理意义: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是肌肉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主要摄取血糖氧化供能,当长期饥饿或糖供应不足时脑组织不能氧化利用脂肪酸,此时酮体就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组织的主要能源。另外,酮体的利用可减少肝外组织对血糖的摄取,这对于维持血糖恒定及减少氨基酸异生成糖具有重要意义。

15.什么是血浆脂蛋白?按照琼脂糖电泳法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可将其各分为哪几类?两类分类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简述它们的主要作用。

答:分类:血浆中的脂蛋白存在多种形式,各种血浆脂蛋白分子中的脂类和蛋白质的组成有很大差异。一般采用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进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按电泳法分类:α、前β、β、CM按超速离心法分类:HDL、LDL、VLDL、CM 组成:各类血浆脂蛋白均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等组成,但其组成比例及含量却大不相同。其中CM颗粒最大,含甘油三酯最多,达其化学组成的90%,蛋白质最少,密度最小。VLDL也含较多甘油三酯,达60%,但其蛋白质含量高于CM。LDL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几乎占其含量的50%。HDL含PL及蛋白质最多,也含较多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功能:CM: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V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LDL: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组织。HDL: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至肝。

16.说明机体调节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及其机制。

17.说明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抑制剂名称 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抗霉素A、二硫基些部位电子传递) 丙醇 -CO、CN、N2、H2S 解偶联剂 二硝基苯酚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寡霉素 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抑制剂类别 抑制剂作用原理 与复合体I中的Fe-S结合 阻断复合体III中cyt b与cytc1间电子传递 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 氧化过程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 阻止质子回流,抑制ATP生成 答:(1)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2)ADP是调节正常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3)甲状腺激素刺激机体耗氧量和产热同时增加;(4)线粒体DNA突变可影响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

18.简述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答:氨的来源(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2)肠道吸收的氨:①肠内氨基酸在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②肠道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的氨。(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氨的转运:(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 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可异生为糖; 肝为肌肉提供了生成丙酮酸的葡萄糖。

? (2)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 从脑、肌肉向肝或肾运氨;谷氨酰胺既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19.试述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的机制

答: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内DNA合成障碍。叶酸缺乏时,细胞内脱氧尿嘧啶核苷(dUMP)转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TMt)的生化反应受阻。参加正常DNA合成的dTTP被dUTP代替。机体为了修复这些异常的DNA企图合成新的DNA,但由于体内缺乏叶酸,仍由dUTP代替dTTP进入新的DNA。如此反复不已,造成DNA复制的起点多,新合成的小片段不能接成长的子链,存在多处单链,在重新螺旋化时,易受机械损伤及破坏。促使染色体断裂、细胞染色质出现疏松、断裂等改变。细胞核的发育停滞,而胞质仍在继续发育成熟。细胞呈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大的巨幼型改变,称为巨幼细胞。这些巨幼细胞均有成熟障碍,表现出无效应生成。骨髓内粒系及巨核系细胞亦有类似的DNA合成障碍和成熟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维生素B12缺乏如何阻碍叶酸在细胞DNA合成的作用,有多种解释。比较成熟的是1964年V.Herbert等提出的“甲基四氢叶酸陷阱学说”。他们认为在维生素B12缺乏时,同型(高)半胱氨酸转变为蛋氨酸的过程受到阻碍,使甲基四氢叶酸不能形成四氢叶酸。亚甲基四氢叶酸的形成亦减少,间接地影响了DNA的合成,故维生素B12缺乏是间接地阻碍了DNA的合成。

20.试述高血氨导致昏迷的生化机制

答:其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氨进入脑组织,可与脑中的a-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氨也可与脑中的谷氨酸进一步结合生成谷氨酰胺。高血氨时脑中氨的增加可使脑细胞中的a-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三羧酸循环减弱,ATP生成减少,导致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另一种可能性是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渗透压增大引起脑水肿。

21.试述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所需的物质及其作用 ?答:(1)复制的起始:DNA解链形成引发体; ? ①DNA解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