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意义讲案(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意义讲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对词类活用的考查大多出现在句子翻译中。所以后面再作专门讲解。

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

(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为“返回”之意。

(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A项“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D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D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重庆卷第4题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B项“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

【高考真题】

(2013?浙江卷)《送丁琰序》(原文见考点一【高考真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

B.均表句中停顿,语气助词。C.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D.代词,他们/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技法指津】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虚词分类

(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6

④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

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C项“因杂出经义目试之”中的“因”易误解为“因为”,而结合上文“伯兄骤闻而骇之,曰”和下文“俄顷而就”可以看出,此处连接之意明显,应作“于是,就”讲。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A项①句“以其顽,闭之空室中”中“之”用在动词“闭”后作宾语是代词,而②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迁移训练】

7

一、(13届山东省实验4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近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喜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请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过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贫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夜,叩赵普门 向:接近 .B.以俟削平请国 俟:等待 .C.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 赉:赏赐 .D.上意释然,卒相之 释:放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释:消除。 2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