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策略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小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策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特点的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一、议题是什么?

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话题。一个好的议题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

这是关于议题的定义,那议题和主题有什么异同呢?主题是对一个范围内的内容的一个界定,比如战争,友谊、爱情等等。主题一般比较宽泛,也没有什么方向,比如战争,我们不知道究竟要说战争的什么,是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还是战争的残酷与否,还是战争中的人物命运。同样,友谊是一个主题,我们也不知道这组文本究竟说友谊的哪个方面。 议题是可议论的话题,既然可以议论,一方面它有议论的空间,一方面它必须焦点集中,不然大家不知道从哪里议论起。 议题焦点集中还便于我们上课,如果一组文本没有焦点,实际上我们也无法组织教学,因为学生的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学生理解差异过大,我们集体授课的课堂是无法把握的。 刚才说到战争是一个主题,但是如果改一下,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战争中人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就是议题。再如友谊是一个主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朋友”就是一个议题,所以再重复一遍,议题范围较小,具有焦点,便于讨论。有些较小的主题实际上可以直接作为议题的,比如有一组选文,就以“宽容”作为主题。由于这一主题足够小,所以也可以成为议题,你可以这样引导大家讨论:究竟什么才是宽容。

二、议题和选文之间的关系。

首先,议题是一组选文的组织线索,而且这种线索是这组选文中每篇选文的关键之处。换句话说,议题贯穿选文始终,同时又是每篇选文的重要内容。 一组选文,如果没有以议题来贯穿,是难以成群的,所以议题是成群的依据。

另外,如果议题不是每篇选文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那篇文章主要部分吸引走,结果整组选文就难以作为一个整体被大家认识。

举一个例子,有一节课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是不成功的,大家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师把阅读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脱离了文本去说所谓的梦想。其实,我认为呢,内在的原因还在于选文以及议题的设置。

记得当时有五篇文章,其中一篇的关于中国的航天梦,其余的都是个人的梦想。假如只有后面四篇文章,那么议题很容易确定: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梦想,但是加上了那篇航天梦的文章,这一议题就不再适用了,因为个人梦想和一个国家、民族的梦想完全不是一回事,一篇写周迅,一篇写韩寒,一篇是小女孩丽莎想有条狗。个人的梦想是愿望无法达成时的期望,但是国家、民族的梦想是民族、国家的因为苦难的历史而希望实现的目标。

还有一位老师,以“吴然笔下的景色”为议题进行了群文阅读

她的失败原因在于其中有一篇文章虽然也有景物的描写,但那文章是叙事性的,其中有人物去游览景物。 很显然,刚才说的那个议题就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这篇文章加入进来,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在于: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人物的行动吸引过去,比如文中写了小朋友去喂鱼,学生一下子就会注意到这个地方,反而忽略了景物,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得不断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由那个地方拉回来。

上述是议题对选文的意义

反过来,选文是议题的支撑,一个议题之所以可以被议论,原因正在于这些文本为这一议题的讨论提供了素材。选文可以囊括议题的不同侧面,选文也可以是一个议题的反复证明。也可能是每篇选文提供一个片段,整体上凑合成一个整体。

比如有一组选文,是《多面的狐狸》,就是第一种情况;《借物喻人》就是第二种情况;《创世神话》就是第三种情况

三.议题的类型有哪些?

议题实际上可以有很多分类,但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分为两大类:内容议题和形式议题。 比如文中人物的分析,文中景物的分析等等,就是内容议题。

形式议题包含了很多,最多,包括思维形式、文本形式和文体形式。思维形式实际上就是抓住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本。比如有一类文章,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出现困境——思考策略——执行策略——出现偏差——修正策略——取得成功。这是思维形式,遇到这类文本可以放在一起。文本形式比较多,比如有一个“奇妙的中心句”就很有意思,抓住中心句这种形式,把几个文本都理解得很透彻。

很多故事都是用反复结构的,比如渔夫与金鱼,在渔夫把金鱼的故事告诉老太太之后,就出现了反复,但反复中有变化,反复到最后,还有一个大反转,这就是故事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根本原因。

类似的文体形式还有《走进希腊神话》。是我在书上看到的,重庆这边一位教师设计的。其中就抓住了希腊神话的特点:人物比较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清故事的脉络。

所以老师就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有了人物关系图,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故事。

我想这样就把议题的类型基本说清楚了。我们选择议题时候,可以依据内容议题和形式议题进行思考和选择。

因此,在设计议题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四、如何选择题议题

(一)、为学生提供具备可议论性特点的议题

可议论性就是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具体到群文阅读课堂上,就是群文的议题要能为学生和教师深入探讨多文本提供积极参与的空间。

例如高县一小的张老师上《一样相思 几多情绪》的群文阅读时,在50分钟内让学生学习3首古诗:

《秋思 》、《月夜忆舍弟》、《江城子》。这三首古诗则以2个议题贯穿其中:1、体会三首诗中表达的情绪。2、找一找这样的情绪用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这2个议题创设了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发现了诗歌的很多魅力,如表达情感的事物称为意象、一样的相思可以是伤感的、是悲凉的、是诀别的、是郁郁寡欢的……这些多样的感受,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充满思念的国度,也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这就是典型的内容议题。

二、为学生提供具备开放性特点的议题

所谓开放性,实际上是指议题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是指议题不仅具有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理解可能性。所谓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是指选文本身就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回答议题的可能性。比如围绕“人物描写一组”这样一组文章,必须提供有关这一议题的不同答案。曾老师的群文课———《人物性格的多个面向》,将涉

及人物性格的4篇文章《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三千银子两条命》《贾琏携黛玉归来》《王熙凤撒泼宁国府》进行组合。这4篇文章分别叙述了王熙凤的不同性格,这就为学生理解何谓“性格”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通过彼此的分享、比较,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路,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所谓选文外的理解可能性,是指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人们具有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回答议题的可能性。如上文中“人物性格的多个面向”这一议题,生活中有不同的场景,对性格特点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答案。

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为师生突破狭隘视野和单一理解提供了文本基础,洞开了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选文外的理解可能性让阅读与师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让这种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进入师生的“期待视野”之中,从而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使多元理解成为可能。只有开放的议题才能够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议题一定要具备开放性特点。

三、为学生提供具备比较性特点的议题

所谓比较性,就是对同一议题的多文本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增长知识,发现特征及规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时可以进行形式的比较、内容的比较、相同点的比较、不同点的比较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应考虑议题是否具有比较性。如宜宾县育才路小学的高老师在“一双筷子吃宜宾”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了《葡萄井凉糕》、《李庄白肉》、《燃面的热情》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三篇文章在叙事结构特点及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相同之处:三篇文章运用了相同的介绍美食的方法——说历史、讲故事、抓特色。从而教师能轻松地把这种写作方法交给了学生,帮助他们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四、为学生提供具备迁移性特点的议题

所谓迁移性,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将从重点学习的文章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后面要学习的一组文章之中。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尝试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议题。

如教师在“《故事中的转折》”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引导学生思考:白兔开始对月亮的感受是什么? 白兔后来对月亮的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转折?感受故事中转。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一只与肖恩同名的鸡》《爱花的牛》《罗圈腿的狗》多篇文章,并思考:故事中的转折点在哪?引起转折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设计出若干议题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转折前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样的?转折后的故事情节又是什么样的?前后情节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利用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阅读中,然后利用文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横向联系比较读。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变化,体悟转折的重要性,这样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以后遇见其他的文章,也饶有兴趣地探寻故事中的转折了,从而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来更得心应手,因此习得阅读方法。

五、为学生提供具备冲突性特点的议题

所谓冲突性,就是针对群文的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思想观点,在学生感到疑惑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解决疑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要指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在文本的差异处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笔者在《诗歌中的自由表达》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4首古诗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每首诗歌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诗歌中哪些地方最有意思?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感受诗歌体裁是多样的、诗歌的的表达形式是各种各样的,甚至诗歌的读法也是不同的,这样就能多方面的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自由表达这个议题。

现行的语文教学,在一个学期内我们只能完成一册教材的教学任务,教师都希望通过一本教材的学习,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群文阅读教学从“一篇”走向“一群”,采用“议题”而非“主题”来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为教育理念的变革提供了路径,从根本上打破了现有阅读教学的僵化格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