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检修规程(一)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汽轮机检修规程(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Q/CRY-102.01-2006

图1—5 测量转子晃度位置

1、叶轮 2、入口侧油档 3、入口轴套 4、叶轮 5、档套 6、平衡盘 7、出口轴套 8、出口侧油档

(3) 测量平衡盘瓢偏

a 将平衡盘分八等分。

b 在平衡盘直径水平的方向上放AB两块百分表,表指示约占全刻度的1/2位置上,如图1-6所示。

图1—6 测量平衡盘瓢偏

c 按等分序号搬动转子,记录AB表指示数值并填入表格中。查出瓢偏值、地点。 d 瓢偏度计算。先算出两表同一位置读数的平均值,然后求出同一直径上两数之差即为推力盘在该径上的瓢偏度,瓢偏度小于0.03mm。 6.3.1.4 对轮找中心

(1) 介绍用“CZ”型磁力表座进行两点测量方法。

a 准备百分表和“CZ”型表座各一支、塞尺、大锤、铜棒、千斤顶及专用销子和搬手等。

b 对轮清扫干净,端面外径应平整。台板垫片清扫干净,地角螺栓灵活。

c 电动机或水泵就位,用直尺检查两对轮左右中心基本一致,拧紧地角螺栓,对齐对轮记号,用专用销子或对轮螺丝二只将对轮联起来。

d 装百分表,面表两块相隔180°设B'B\,图表一块设A。

e 搬动转子一周,检查表座是否稳固,表杆无松动,碰撞现象,表指示准确。

f按水泵旋转方向缓慢搬动转子,每转90°记录一次,记录方法参照图1-7所示。

37

Q/CRY-102.01-2006

图1—7 中心记录

g 求中心偏差计算。 平面:上下张口:b=B2-B4; 左右张口:b'=B1-B3

园周:高低位移:a=(A1-A3)/2;左右位移:a'=(A2-A4)/2

为计算方便请参阅图1-8所示。

调整中心偏差计算。D=对轮直径。b=面偏差值。 A角调整量:(L1/D)×b+a B角调整量:(L1+L2)×b+a

图1—8

(2) 找中心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a 百分表指示准确,动作灵活,测点光滑平整,读数要准确。

b 百分表座,表架安放牢固,表杆与被测表面垂直。对轮销子无卡涩,搬动转子力量要均匀以防影响准确性。

c 用塞尺找正时,塞尺塞入的深度不要过大,用力要适当,塞尺片数不超过三片(不足用塞板),塞尺片不应有折纹。

d 大型设备左右调整轴承座时要注意监视,用专用螺栓调整。用大锤时一定要用铜棒垫轴承座方向锤击。上下调整时注意电机轴瓦油档,风档及有关部件勿损坏。

e 根据水泵参数可考虑由于受热或空气温度之差等条件的影响,水泵可比电机低0.005-0.01mm。

f 调整垫片时,注意对轮螺栓,百分表应与对轮分离以防损坏。 6.3.1.5 叶轮静平衡 (1) 平衡台及要求

a 平衡台由两个垂直支架,下面有梭形的轨道,下面有调整高度的螺钉组成。 b 轨道长度至少应为轴径的6-8倍,滚动表面应达1.6并应淬火。

c 平衡台必须放置稳固,两轨道的工作面应调至同一水平高度上,相互平行。轨道间距离可由被测件的轴向尺寸确定。要求水平度在0.02mm/m范围内。 (2) 对心轴的要求。

38 ----

Q/CRY-102.01-2006

a 心轴必须完整,表面光滑,轴颈晃度不大于0.01mm。 b 心轴与水轮内孔采用过渡配合,其间隙为0.01--0.03mm。 (3) 用磨擦法找叶轮静平衡。

a 将水轮穿入心轴上,用比较相近的物体将键槽充填。

b 把心轴和叶轮放到平衡台上,复查平衡台水平有无变化,必要时进行调整。 c 水轮放正后用手轻轻搬动使其转动,摆动由大变小经过几次衰减性摆动后静止下来。叶轮静止的最下方就是重点的位置,并做记号。为了准确可重复上述操作几次。

d 在叶轮重点的对面试加重量后,再重复上述操作数次,到叶轮在任意位置都能自由停止时即为叶轮平衡状态。取下试加重量称出实际重量,在叶轮重点位置的后盖板上去掉不平衡重量。

e 上述操作一次很难达到要求,须重复多次直到合格为止。不平衡允差如下表。 叶轮静平衡允差极限表 叶轮直径mm ≤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700 >700-900 叶轮最大直径上的静平衡允许极限克 3 5 8 10 15 20 (4) 去掉不平衡重量。 a 去掉叶轮不平衡重量采用方法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如锉、打磨、机加工等。 b在试重量的对边去掉不平衡重量。

c 去掉叶轮不平衡重量的位置是叶轮后盖板,去重时要注意板的厚底足够。去重形状与叶轮同心环状园弧过渡。如图1-9所示。

图1—9 叶轮去重位置 1,去重量的位置 2叶轮

6.3.1.6 测量轴瓦间隙,紧力的方法。

39

Q/CRY-102.01-2006

图1—10轴瓦的接触状况

1、轴瓦接触角为60度 2、泄油间隙为0.02毫米 3、泄油间隙长度约为10-15毫米 4、轴瓦顶部间隙为轴劲2%

a 检查轴瓦接触应良好,如图1-10所示。下轴瓦已正确放入瓦室方可进行测量工作。

b 用塞尺测量下轴瓦两侧的间隙,两侧的间隙为轴瓦间隙的1/2,塞尺塞入深度为轴径的1/4,如图1-11所示。

b=轴瓦顶部间隙/2b1轴颈/4b3b2b4 图1-11下轴瓦间隙测量

b1-b4=塞尺塞瓦口地点、b=两侧轴瓦间隙、c=塞尺瓦口深度

c 测量轴瓦顶部间隙,轴瓦间隙>0.5mm时用铅丝直径0.6mm为宜,将铅丝分别放到轴颈和轴瓦两侧结合在处。在轴瓦结合面铺铅丝附近各放一块0.5mm厚12mm长、8mm宽的铜垫片(考虑测量准确不宜伤轴瓦)。然后将上轴瓦和瓦盖扣上,均匀紧瓦盖螺丝,然后再松开螺丝,取瓦盖和上瓦盖轴颈铅丝和结合面铅丝的平均厚度差即为轴瓦顶部间隙。如图1-12所示。轴瓦顶部间隙为轴颈的2?。测量轴瓦顶部间隙应不少于两次,两次其值接近。轴瓦间隙大小可调整瓦口垫片,必要时重新挂乌金瓦。测量合格后取出残铅丝,清扫干净后扣上轴瓦,紧固轴瓦盖螺栓。

40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