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目录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学史·目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后期传奇概述 高濂的《玉簪记》 孙仁孺的《东郭记》 周朝俊的《红梅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沈璟的昆腔创作 “沈汤之争” 吴江派戏剧家群体 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孟称舜的《娇红记》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坎坷的仕途 徘徊于儒、道、释之间 人生的“至情”论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人物性格冲突 浪漫主义风格 文化警示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四梦”之比较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影响下的剧作家 汤剧的社会影响 “临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吴承恩 《西游记》的版本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戏言寓诸幻笔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 《金瓶梅》的版本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的问题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寄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网状结构 妙在家常口头语 第四节 《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续金瓶梅》等续书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的基础 《金瓶梅》在国外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 《型世言》及明末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情”与“理”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17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不同类别的文言笔记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明代文言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一节 李贽

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 “童心说” 犀利坦直的文风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直写胸臆的抒情特征 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 浅率化的流弊

第三节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的兴盛 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小品文的影响 第五节 明末文坛

复社与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散曲

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 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创作的繁荣 《山歌》与《挂技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 日益严苛的文字狱 汉学的兴盛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清初的学术转向 理欲之辨的深化 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文学中的人文意识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新兴文体的飞跃 演变的趋势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屈大均和吴嘉纪 其他遗民诗人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禧 汪琬 其他古文家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 前期的诗作 宏伟、沉郁、典丽的《后秋兴》 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的身世 观照历史兴亡 痛失名节 梅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的中兴 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 王士禛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入蜀使粤诗的变化 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 清初戏曲

18

吴伟业和尤侗寄施托心曲的抒情剧 李玉等苏州剧作家的新编历史剧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昇生平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的重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 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 下层人物形象 国家至上的思想 戏剧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清初的小说续书 两种续法:仿造和假借 陈忱的行迹 假“水浒”人物以写心 小说的抒情性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作者与成书年代 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 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宿命外壳中的真实内蕴 叙事的幽默与喜剧风格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的小说创作 演绎个人经验和情趣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的技巧 讽喻和娱乐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种小说类型 作家的创作底蕴 才子佳人的婚姻梦想 顺乎情而不悖乎礼 故事的模式化及其演变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 塾师生涯 徘徊于雅俗文化之间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以志怪 神怪、梦幻的艺术形式化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的心态 落寞生活中的梦幻与刺贪刺虐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崇高与庸俗并存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情节的丰美 小说诗化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人物语言多样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馀响

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顺随与抗衡 《子不语》等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在国外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士林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派生的“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19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 《红楼梦》的版本 高鹗和程伟元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真实的人 人各一面的底蕴 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美丑的互渗 对照与互补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 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角的变换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续书蜂出 反复改编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红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盛世中的哀唱:郑燮、黄景仁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 方、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李兆洛《骄体文钞》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张惠言 比兴寄托的词风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的《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蒋士铨等剧作家 《雷峰塔传奇》等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花部”与“雅部”之争 皮簧腔与京剧 地方戏的优秀剧目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 鼓词和子弟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觎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 新式学堂的涌现 踏出国门 翻译事业的发达 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

新旧作家的分野 作家知识结构的渐次变化 进步与落伍的交替错综 政治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翻译文学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变化 作品形态的新变 吸收西方文学 技法与民族形式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革与白话文运动 近代文体革命的实质及其复杂性 文体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近代文学的分期 近代前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 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及其与新文学的接轨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