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目录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学史·目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元好问的纪乱诗 元好问的其他成就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民族压迫与融合 文化的沟通 都市繁荣 思想活跃 儒生不幸的遭际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话本小说的兴盛 戏剧的繁荣 戏剧的演出和体制 北方戏剧圈 南方戏剧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散曲之为“散” 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 元诗的风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自然”与显畅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爱情故事 公案故事 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第三节 讲史话本

平话 讲论“古今” 《五代史平话》 《全相平话五种》 第四节 说经话本

说经 “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

孔三传首创 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刘知远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的超越 歌颂爱情与抗争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关汉卿的生平 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呼唤英豪 英豪被害 谁救天下苍生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满腔怒火喷薄而出 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场上之曲 尽快“入戏” 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善于设置悬念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3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冲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转移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第五本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志诚种和傻角 机智泼辣的红娘 文采与本色相生 禁毁与模仿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的生平 深沉的沧桑感 梧桐夜雨的意蕴 第二节 《墙头马上》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维护人格的尊严 泼辣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曲状元” 汉元帝“不自由” 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全真教的盛行 《黄梁梦》 《陈抟高卧》 避祸意识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庞大的市民阶层及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大都作家群的形成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杨显之与《潇湘雨》 石子章与《竹坞听琴》 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真定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李文蔚与《燕青博鱼》 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甫与《风光好》 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 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 武汉臣与《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与《灰栏记》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杂剧的南移 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杂剧的衰落 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 《㑇梅香》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两世姻缘》 才子佳人题材 《范张鸡黍》 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早期南戏作品 《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双线结构 流传与影响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14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的兴起 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书会才人作家 平民及胥吏作家 达官显宦作家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散曲文体的日趋成熟完善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创作主流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张可久、乔右 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杨维桢的“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15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曲“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文学地位 《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 《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庶民生活的显现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 文以明道说的延续 创作中的文学意味 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 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 刘东生的《娇红记》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文钱》等讽刺杂剧 爱国题材杂剧与爱情题材杂剧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狂人”徐渭 《四声猿》与《歌代啸》 徐渭在剧坛上的影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及体制 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梁辰鱼的《浣纱记》 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