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传播学原理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作用:

1)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2)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9、凯利、沃卡尔特的试验

以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结论:群体归属意识的强弱对反规范宣传的说服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因而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就越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

群体规范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的影响表现在:

1)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群体规范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甚至唤起“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

10、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伊丽莎白,德国,传播学者。能否顺从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 2)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3)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11、所罗门·阿什(美国,心理学家)的小群体内的趋同行为实验 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也叫 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2、莫斯考维西 实验 证明: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形成新的合意。

13、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产生的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14、特殊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5、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暗示——一种传播方式,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接受不接受暗示通常取决于受传者的理性判断。) 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法国社会学家,勒朋)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气氛,对他都成为有力的暗示,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6、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模仿——(法国 社会心理学家 塔尔德 《模仿的法则》)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2)分为: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3)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映基于本能进行,直接模仿周围人,出现相互模仿。与人的安全本能有密切关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匿名性”原理

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17、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

循环反应——(美国 社会学家 布鲁默)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2)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3)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美国 心理学家 奥尔波特)

① 流言通常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

② 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

4)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紧急事态下的流言特点:

①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①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后,又重新传回他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是由于流言已经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者也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他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

③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第二节 组织传播

1、组织——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

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是在一定的组织目标下,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2、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功能: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具体来说: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1)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