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 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开发区发展规划初步分析 收集相关规划、环保政策、法规等有关资料 现场踏勘,初步环境现状调查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

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g)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h)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I)公众参与

j)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

③区域开发可能影响地下水时,需设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主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调查水文地质基本状况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状况、识别影响途径和选择预防对策和措施。

④涉及大量征用土地和移民搬迁、或可能导致原址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发生大的变化的开发区规划,需设置社会影响分析专题。 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了解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

①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特别注意考虑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

②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近期为主。

③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下列要求:

a)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b)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 c)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2)了解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

①选择与开发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相近的国内外已建开发区作类比分析,采用计算经济密度的方法(每平方公里的能耗、或产值等),类比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②对于已形成主导产业和行业的开发区,应按主导产业的类别分别选择区内的典型企业,调查审核其实际的污染因子和现状污染物排放量,同时考虑科技进步和能源替代等因素,估算开发区污染物排放量。

③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供热系统的开发区,废气常规因子排放总量可依据集中供热电厂的能耗情况计算。

④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以根据受纳水体的功能确定排放标准级别和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未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以根据开发区供水规划,通过分析需水量,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⑤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主要依据开发区规划人口规模、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活垃圾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确定。 (3)熟悉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②集中供热(汽)厂的位置、规模、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③工艺尾气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④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⑤区外主要污染源对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4)熟悉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应包括开发区水资源利用、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尾水回用以及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②水质预测的情景设计应包含不同的排水规模、不同的处理深度、不同的排污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③可以针对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简易(快速)水质评价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5)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

①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识别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通,评价包气带的防护特性。

②根据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核查开发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 (6)熟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主要内容 ①预测可能的固体废物的类型,确定相应分类处理方式。

②开发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纳入所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处置体系的,应确保可利用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如符合垃圾卫生填埋标准、符合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标准等),并核实现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可能提供的接纳能力和服务年限。否则,应提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建设方案,并确认其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③对于拟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选址的合理性。

(6)熟悉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

①根据开发区规划布局方案,按有关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拟定开发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②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规划布局、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 (7)熟悉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①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SO2。

②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③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④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⑤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9)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

②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

a、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 b、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影响。

c、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影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