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07年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小组学习支持 在线测试/调查 评价方式 教育标准 协作互动方式 团体Blog形式 内制小组功能 内制小组功能 无 有 有 无独立评价模块 自评、互评、教师评 教师评 无 Scorm1.2/Scorm1.3 Scorm1.2/Scorm1.3 发帖、留言、评论、短信、论坛发帖、论坛发帖、Wiki等 短信等 Wiki等 团体Blog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三套系统明显的不同之处。 由于Blog不是专为教育应用而开发的,因此在很多功能上是空白。Blog可以看作是学生的私塾空间,它的使用方式更接近于论坛,其主要的交流手段就是“帖子”。在小组学习的支持上,Blog主要通过团体Blog的形式实现。Blog比较适合教育叙事和学习日志的记录,要实现其他的功能,需要进行额外的设置或者配合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

Moodle和Claroline都属于完整的LMS(Moodle的官方定位为CMS,即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功能上比较接近。它们都围绕着课程定制开发,提供了E-learning所必须的在线指南、在线交流、测验、评价等模块。相比较而言,Moodle提供的功能更加完整和复杂。特别是协作互动的方式上,Moodle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模块。Moodle可以通过短信、论坛、Wiki、在线聊天,甚至可以整合Blog进行学习日志的记录。此外,在评价的功能上,Moodle可以支持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只要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实现相当完善的过程性评价。这个优势是Claroline不能比拟的。

4.2.3 教育应用对比

下面对三种软件在教育中应用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 比较项目 Blog Moodle Claroline 课堂教学 可以,但组织困难 可以,但更适合网络可以,但更适合网络教学 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交流 能够自主控制教学能够自主控制教学进度 进度 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 互动程度 交流方便,互动一般 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 教育评价 可实现过程性的评提供专业的评价机简单的教学评价 价,但结构松散,不制 利于收集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 适合。但需要一些额适合。以每个专题为适合。可以分学科再外设置 主线 分专题进行 反馈与展示 反馈形式单一,但展形式多样,展示功能反馈有力,但资料分示功能强大 一般 类还不合理 在Blog刚被推出的时候,研究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大家将它应用到了教育的多个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叙事、学习社区、教学平台、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料与成果管理等。有人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将Blog吹得天花乱坠,仿佛Blog已经是无所不能。但实际将Blog应用到教学的一线教师都知道,Blog在教育中应用依然困难重重。这大体是因为Blog不是专门为教育教学而设计的,因此在很多环节缺乏人性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Blo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流的方便、

第28页

2007年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个性化较强。但是对于课堂的管理与资料的汇总,就显得颇为凌乱。又如应用于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系统默认的设置并不适合于我们的教学,因此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教师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麻烦。

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而设计的教学软件,因此它与我们课堂的整合更为完美。从上表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无论是网络教学、知识管理、教育评价、交流反馈,Moodle 都能很好的胜任。只是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Moodle似乎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显得较为呆板,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表面上看Moodle提供了非常专业的评价模块。但是,从实际的案例来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评价生成,还有诸多问题。

Claroline与Moodle在功能上有些类似。相比较Moodle,它的优势在于运行的速度与操作的简便性。教师在设置课程时,比较容易上手,而且符合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但是,Claroline在功能上略显单薄。尤其在评价部分,只设置了教师的简单评价。

4.2.4 综合 比较项目 Blog Moodle Claroline 优势 (1)安装、配置容易 (1)完整的教学平台 (1)配置、安装简单 (2)运行速度快 (2)满足多项教学需(2)运行速度快 (3)个性化私人学习求,包括测验与评价 (3)课程设置、操作空间 (3)内容集中,便于简便 (4)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4)满足常规的教学管理 (4)交互手段多样 要求 (5)能建立学习档案 (5)符合scorm标准 (5) 劣势 (1)结构松散,管理(1)配置和操作较为(1)评价体系太单薄 困难 复杂,需要额外培训 (2)作业上传归类过(2)没有完整的评价(2)运行速度缓慢 于凌乱 体系 (3)个性化不足,难(3)虚拟班级功能还(3)主要以日志形以引起学生充足的学待完善 式,交互较单一 习兴趣 (4)个性化不足 (4)资料汇总困难 (4)目前的汉化水准较差 (5)亟待解决的系统问题(比如cookie限制) 合适的教教育叙事、研究性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育应用范习、学习结果展示 习、教师培训等 习、教师培训等 围 上表是对三者的一个综合比较。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软件,Blog、Moodle和Claroline也同样如此。总体上看,Blog的优势更集中在个性化的层面上,而Moodle和Claroline则与教学的接轨更融洽。教育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盲目的讨论几个软件的优劣往往是没有价值的。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软件的特点,特别是软件本身的优势和同时存在的不足,找到软件最恰当的应用范围,从而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

第29页

2007年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第五章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

教学设计

5.1 现有的混合学习的基本模型

5.1.1 Khan’s的八边形框架模型

Khan’s八边形框架在创设富有意义的混合环境时把八种要素考虑在内,其中大部分要素之间是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如图5.1.1所示。框架中每一个要素代表一类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帮助企业或机构思考,以保证学习计划中包含富有意义的学习进程,Khan’s八边形框架中各构成要素说明如下:16

(图5.1.1 Khan’s八边形框架)

(1)机构要素

机构要素是指企业或组织上的行政运作、教学事务以及学生服务等。涉及整个学习计划的员工应对组织的准备状态、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计划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需要等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如组织要清楚是否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学习传输通道,并且要了解需求分析是否确实代表了学生的真正需要等。

(2)教学要素

教学要素包括学生内容的分析、学生需要、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等。为了帮助了解教学要素,一般可把计划的全部学习目标以清单列出,并选出最适合的信息传输方法。

(3)技术要素

一旦我们确定了混合学习的传输方法,就需要对技术要素做出考虑。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利用工具去展开学习计划,设计最合适的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以便管理多种传输通道,需要一个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LCMS)对学习计划中实际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编目,归类整理。

(4)介面设计要素

介面设计要素包括混合学习计划中的每个元素跟用户接触的介面,一方面要保证用户介面能够支持所有混合学习的元素的表达,使学生在采用每一种传输通

16

Harvey Singh. 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M]. November-December 2003 Issu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ume 43,Number 6,Pages 51-54

第30页

2007年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道或交替使用不同传输通道时也可顺利进行学习。而介面的布局则需考虑内容结构、学习导航、图文配合以及说明查询等。

(5)评价要素

评价要素主要考虑混合学习计划是否适用。除了要评价计划本身的功能外(尤其是传输类型的作用),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绩效进行评估。

(6)管理要素

管理要素关注混合学习计划中相关的管理问题,如基础架构、后勤事务、各种传输通道的管理、学生注册人数、通告以及不同混合元素的一览表等。

(7)资源支持要素

资源支持要素着重整理各种类型的资源(包括在线或非在线资源),使学生、顾问人员和老师均可亲自使用。

(8)伦理学要素

在开发一个混合学习计划时,也要考虑一些伦理上的问题、如平等机会、文化差异、国籍和种族等。

5.1.2 Osguthorpe & Graham的混合学习环境模型

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学者Russell T.Osguthorpe & Charles R.Graham除了指出混合学习环境的建立主要是把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面对面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以外,更进一步提出了混合学习环境的一般模型,如图5.1.2所示。17

(图5.1.2 混合学习环境模型)

对于混合学习环境的选择,Osguthorpe & Graham(2003)提出的观点是:“使用混合学习的目的是找出介于在线学习中取得知识和面对面人类互动中而取得知识的平衡点。”如何在课程中进行混合的问题根本在于课程本身的需要,有效平衡关系到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课程的质量。

17

Russell T.Osguthorpe and Charles R.Graham,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ume 4(3).2003.page 227-233

第31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