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3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 C.神化王权

B.家国同构 D.忠孝同义

解析:选B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带有部族色彩,故C项错误;忠孝同义是在中央集权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选D 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知,分封制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的培养

解析:选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借助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也不是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和培养仁爱,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 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 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是天子与诸侯的共治,属于分权政治;郡县制指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一种集权政治,A项正确。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君主专制体制下的一对基本矛盾,排除B项;贵族与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并不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排除C项;D项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排除。

5.(2018·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解析:选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对血缘政治的取代,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

6.(2019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通典》 《汉书·百官公卿表》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而负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7.(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解析:选A 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

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并结合汉初布衣将相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外戚如何受到皇权制约或因为皇权而崛起,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外戚的贫贱比例大,并非社会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政治联姻一般是强强联手,故D项错误。

8.(2018·安阳二模)史料证明,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科举制平等择优方式向全社会推广 B.科举制延续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C.科举制的观念依然存活于现实生活中 D.科举制有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生命力

解析:选D 材料中“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表明超越种族和国界,故D项正确。

9.(2018·日照二模)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 )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解析:选B 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故A项错误;“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有利于官员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C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

10.(2018·惠州二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

解析:选C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11.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C.确保了政治清明

B.减少了决策失误 D.削弱了中枢权力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与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及决策,题目中并未涉及,故B、C两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

12.(2018·安阳二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因而待遇向职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氏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

解析:选C 贵族政治与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氏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丞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总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摘编自《明史辑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