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二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然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

三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径直被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用\实践主义\来标示我们对马克思哲 学的理解;而更为根本的考虑是,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首先是因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论意义。这一点长期为人们所忽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直到\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显。\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 \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