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阶段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物化阶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本节论述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物化。物化是作家把在艺术构思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并固定在纸张上的过程。这是文学创造的最后一个阶段,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艺术形象与整个艺术世界已经初具规模,只不过它还是作为作家的“内在世界”而存在,它要成为可供读者阅读与欣赏的文学文本,还要显现为一定的语言组织。从艺术构思到语言显现,这中间还要经历极为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 “文不逮意”或“心手不一”( 陆机、刘勰语)的情况,

这就是说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为什么会出现构思与传达之间的矛盾了,其具体情形有两种:

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意图是指向性很强的目标预期,它有时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人物一旦被激活起来,就获得自己的生命,就必然要按自身性格逻辑生长,而不愿迁就作家意图。这时,顺从人物性格发展而改变意图,往往是创作获得成功的方法。

叶蔚林:“写中篇《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盘老五时,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无故地干涉、限制它的行动。它要骂人、打架,由它去;因为它是盘老五。然而写到盘老五在木排上当众脱裤子时,我和盘老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我觉得脱裤子不雅观,有伤风化,不让它脱,但盘老五不干,它说它热,它无聊,它要借此排遣、发泄心头的愤懑。于是相持不下,几行字写了又抹掉,抹掉又写上,使我整整苦恼了一天。”

有人说托尔斯泰逼安娜死在车轮之下太残忍了,托尔斯泰笑了,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你想想看,达吉雅娜跟我们开了多大一个玩笑,她结婚了。我万万没有料到她会这样'。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一般说来,我的男女主角们,有时跟我

开的那种玩笑,我简直不大喜欢!他们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法捷耶夫说他小说《毁灭》中的美迪克没有按照作者的意图自杀,而是叛变了,因为他没有勇气自杀,鲁迅也说过,阿q的大团圆结局是他没有想到的,阿q是自己走上死路的。

巴金先生也说:“我常常说我的人物自己在生活,有些读者不太了解。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比如我开始写《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淑贞会投井自杀,我倒想让她在十五岁就嫁出去,这倒是更可能办到的事。但是我越往下写,淑贞的路越窄,写到第三十九章时,淑贞向花园跑去,我才想到了那口井,才想到淑贞要投井自杀。”

他们虽然违背了作家的意图,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人物性格自身发展的逻辑,得到了艺术的真实。

2.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作家在构思中途可能会产生不同于原有动机的新的动机,这新动机可能取代原有动机而左右创作过程。这种动机转换现象对于创作是有影响的,既可能使作品成就受到损害,也可能使其得到提高。作家动机的中途转换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更新了原有的意图,一种是丰富、修正原有的意图。

鲁迅的《不周山》,鲁迅说:“原意是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报章,见了一位道学的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没有必要,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

托尔斯泰《安娜》中安娜的形象(p129)。

其实还应该加上: 缺乏应有的艺术技巧 。

应当指出,作品与意图的矛盾虽然常见,但不是文学创作的操作过程的普遍规律。因为,在文学创造中还有许多物化操作过程体现为作品与意图的统一。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一)语词提炼: 刘勰说:“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1,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中意象以生动、鲜明的方式呈现出来。

陆机《文赋》说“文不逮意”,即所谓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

汤显祖所说“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波德莱尔担忧“为了满足一种微妙的感情的需要,到哪儿去找具有足够强烈色彩或具有足够的细腻的层次变化的用语呢?”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古人提出了“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要求。 语词提炼并非易事。由于自然事物本身变化无常,加之人对自然的感受复杂微妙,而人类社会生活现象更是纷纭繁复,因此,要以恰当的语词去把作家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深沉体验而创造的幻象固定在符号系统中,实属不易。 2,技巧运用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是创造性地运用写作规律和方法,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恰切地、充分地传达出来,使读者乐于接受并获得审美感受的独特能力和手段。如肖像、行动和心理描写,顺叙、倒叙和插叙安排,烘托、反衬和对比的运用,巧合、悬念的设置,意识流、黑色幽默的使用等。 艾青说:“有了材料和工具,有了构思,没有手法依然不能建造。”“聪明的工匠应该运用众多的手法,因材料与工具的性质而变换;却绝不应该因手法贫困而限制了工具与损坏了材料。”

“我们必须重视技术,有如一切的生产部门里技术之被重视一样;为了完成我们一个情感思想的建造,我们必须很丰裕地运用我们的技术,更应该无限制地提高和推广我们的技术。”

“没有技巧的诗人像什么呢--没有翅膀的鸟,永远只会可怜地并着双脚急跳;没有轮子的车辆,要人家背了才走的。”

冰心:“我想做一个比喻: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是灯里的烛光,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同样地,很好的一支曲调,也要有很好的歌喉把它唱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

英国理论家乔治·科林伍德说:“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在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

1,技巧运用的基本原则是:

1.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内在物理指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内在规定性。在某种事物作为形象呈现于心而需要运用技巧去物化时,必须注意其内在物理,如此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效果。山水无常,但它们总有其内在规定性。在作家的心象中,形是独特的,但形中所蕴之理却有规律可寻。人物也是一样。心象中人的活动是独特的,但其活动受性格支配和处世原则支配。把握住了事物的内在物理,巧妙地运用技巧,就可以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这样描写一个地保的面貌:“他仿佛很久以前被某种东西大大地吓了一吓,从此他的相貌一直没有恢复原状。”这付丑陋、扭曲和僵滞的尊容,以及同样扭曲而僵滞的性格,因为屠格涅夫运用了肖像描写的技巧,而被表现得多么生动神妙!

2.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中心意念是作家企图告诉读者的他对生活的体验和评价,是他的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结晶。中心意念不应当直接出现,而应当借助技巧而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作家在调动各种技巧把心象物化在纸上时,就必须以传达自己的中心意念为目标。

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罗得o佛罗洛。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一)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