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图文版 - 最全面最详尽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图文版 - 最全面最详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一地理导学案Ⅰj121002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慢 快 传播介质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位置 莫霍界面以上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古登堡界面以下 厚度 平均厚度17千米 2800多千米 3400多千米 特点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温室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9

效应 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高一地理导学案Ⅰj121002 面。 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ADBC 。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DAB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夜晚:陆地气 温比海洋低, 吹陆风。 海陆风 山谷风 白天:陆地温 度高于海洋, 吹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类型 高空大气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 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特点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气压带 名称 赤道低压带

分布 0°附近 成因 热力作用 10

气流运动 受热膨胀上升 对气候的影响 高温多雨 高一地理导学案Ⅰj121002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南北纬60°附近 南北纬90°附近 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风带 名称 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风向 南半球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炎热干燥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对气候的影响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冷却下沉 炎热干燥 温和湿润 寒冷干燥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时间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形成原因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东亚 季风 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1月西北 风 7月东南 风 1月东北 风 气候类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范围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大陆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月西南 风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气候 11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气候成因 赤道低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典型地区 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高一地理导学案Ⅰj121002 热 带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纬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交替 印度尼西亚 非洲中部、巴西、 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 带交替控制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亚热带气候(含温 带海洋性气侯)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特点(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 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 地中海 气候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冬雨型 ——— 少雨型 热带沙漠 气候 ———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南北纬40°~ 60°大陆内部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华北、东北 冬季寒冷干燥 冬寒夏热, 全年少雨 全年温和多雨 朝鲜半岛、日本 亚欧大陆、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西欧 夏季炎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 冬季温和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秦岭—淮河 冬季低温少雨 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高温,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旱少雨 撒哈拉、阿拉伯半 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类型 运动 过境前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12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连续性降水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