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发烫的手指(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37发烫的手指(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3、发烫的手指

嘉定区外冈中心校 陆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维、馆、亢、委、婉、缝、继、凉、芬、伟”;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馆、亢、委、凉、芬、伟”。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理解 “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就。 二、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 “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小朋友们闭目欣赏一段交响音乐。 2、交流: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引出句子: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

(读词:“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听音辨别“高亢激昂”、“委婉深沉”;指导读句)

4、引出第一节(读词:“维也纳”、“简陋”、“旅馆”)

【说明】生动形象的课文导入,可以一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沉浸在一段优美动听的交响音乐之中,让学生在闭目欣赏之后,谈谈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出“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这句句子,然后让学生再听一次音乐,来辨别“高亢激昂”和“委婉深沉”这两种不同的旋律。通过辨音,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

1

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很轻松地指导并激发起他们读句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过渡:请小朋友听一听课文故事。 2、交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随机板书:疑惑、赞叹

【说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一)旅客为什么而感到疑惑呢?

1、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节,找找答案。 2、交流并板书: 渗水 3、指导读句

(二)旅客又为什么而“赞叹”呢?

1、轻轻读读课文3、4、5小节,圈划出有关的词句。 2、交流并随机出示:

(1)透过门缝,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先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弹琴,身边放着一盆冷水。

①给“全神贯注”找个近义词朋友?(换上“聚精会神”读句) ②指导读句

(2)他不时地把手在水里浸一下,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弹琴。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 ①师引读句子

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吗? ③指导读句

(3)“你知道吗?他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侍者轻轻地告诉他。 “是吗?”这位旅客睁大了眼睛,心里不禁暗暗赞叹,“真努力呀,伟大的

音乐家!”

2

①旅客为什么会睁大眼睛? ②指导读句

3、师引读3、4、5节

【说明】本环节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一种自由、自主、互动的学习环境中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再通过圈划词句,找到有关的内容,然后通过细细地品读句子,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四、总结课文,课后探究 1、 2、 3、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简介贝多芬:谁知道他曾谱写过哪些音乐作品? 布置探究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名人苦练的小故事。

说课要点

<<发烫的手指>>是一篇关于名人轶事的文章,属于“读课文边读边想”部分的课文,要求初步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就为从整体出发,分散地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故事。学生听了之后再交流自己所听到的故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围绕旅客的心理活动“疑惑”和“赞叹”这两个词质疑并展开教学。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这一线索学习课文,从

3

中体会贝多芬勤奋苦练的精神。最后再结合板书,通过师生之间的配合,对课文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梳理,以此达到回归整体效果。 2、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对于深入了解课文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到贝多芬练琴练得手指发烫时,我让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既包括自学,也包括同桌学、四人小组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释疑、倾听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书本知识和生活空间的沟通。

教学反思

<<发烫的手指>>的教学是围绕“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整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师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学生能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解决了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虽然读时很投入,但却缺少情味,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我深深感到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