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9.《劝学》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9.《劝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劝学》教案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创作自由,思想纷呈的文化盛宴。其在思想上的阐发和艺术上的创造,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劝学》是诸子散文中广为传诵的佳篇。《劝学》虽节选原文的一、三、六段独立成篇,却天衣无缝,一脉相承。《劝学》旨在劝勉人坚持不懈地学习,用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全文议论纵横开合,立足于“劝”,多方面、多角度取譬设喻,深入浅出,思路绵密,见解精辟。文中多处名句已成为我们现在的常用成语或自勉奋进的座右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教学本课时,一是梳理文言知识点,赏析并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二是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并能用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⑴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⑵鉴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⑶理解《劝学》的主要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1 、疏通字句,积累文言知识。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句意。 (2)找出难句,各小组集中讨论释难点。

(3)将学生分为五组,各组归纳一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用法、虚词“而”、

通假字。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在下)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木直中绳,糅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方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者……也,表示判断) 通假字: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通“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示并列)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示并列) ③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示并列)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示承接)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示修饰)

⑥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连词表示修饰) 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示转折) 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示转折) 2 、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本文是围绕哪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各段都谈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所侧重,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帮荀子列一个写作提纲。 (学生自列提纲,交流,补充,完整。) 参考: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 改变自身,提高修养 劝学 (学习的意义) 弥补不足 劝学 (学习的作用) 持之以恒,积累专一 (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编写提纲,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1 、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第二段为例,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比喻论证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参考:

①连用五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个比喻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学习可以弥补人的先天不足。比喻层层叠加,如重峦叠峰,并力而向,内容丰富,说理生动,有雄辩之气。

②荀子的比喻并不生僻险怪,而是极其生活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所喻都极其普通寻常,但作者善于将这些看似琐碎毫无大意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引入文章,读来并不造作,非常生动亲切,使人信服。

③比喻看似堆砌,实有作者的精思在其中。“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一喻后紧承登高而来“登高而招”,而不是接“顺风而呼”一句。其二注重层次,“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又位于“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之前,暗含事物由小到大的层次之分。最后总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2 、荀子独善博喻,用众多的比喻来说明事理。

结合课文,说说荀子如何富有变化地运用比喻来论证的?(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参考 :

(1)喻体丰繁,内容丰富

本文三个分论点,都用了比喻论证法。选文近三百字,却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喻体丰繁,赋予变化,有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金石珠玉,舟楫弓矢等等。运用形象思维巧妙地将其本质联系在一起,无堆砌之感。 (2)形式多样,相辅相承

比喻论证的论证形式多样:数喻一理,正反对比,先喻后理,先理后喻,喻中含理等。内容有侧重,句式变化,读来自然流畅。 3 、学习比喻论证法

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并说明一个道理。

(提出要求,明确目标,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赏析内容,理解主旨

1 、“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简洁精练。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其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如青如冰,如中绳之木,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其二、学习如登高而招,如顺风而呼,只有借助有利的外界条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 能如 君子善假于物。其三、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学习所需要的端正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应证了“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结合《劝学》中的有关补充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参考:

荀子劝勉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经典,“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只有学习这些才符合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