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收集资料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收集资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Ⅰ┃┇ 类┃┇

┃┇ ┅┅┅┅┅┅┅┅┅┅┅┅ 250 ┏┛┇ ┇ ┏━━━━━━━━━━ ┃ ┅ Ⅱ类 ┇ ┃ ┅┅┅┅┅┅┅┅┅ ┃┇ ┇ ┃ ┇

┃┇ ┇ ┃ ┇

┃┇ ┅┅┅┅┅┅┅ ┃ ┇ ┅┅┅┅┅ 140 ┃┇ ┇┏━━━━━━━┛ ┇ ┇ ┏━━━ ┃┇ ┇┃ ┅┅┅┅┅┅┅┅ ┇ ┃ ┅┅ ┃┇ ┇┃┇ Ⅲ类 ┇ ┃ ┇Ⅳ类 ┃┇ ┇┃┇ ┇ ┃ ┇ 0 ───────────────────┴─── 3 5 15 50 80 dov (m)

2.3 岩土勘察和基础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

────┬──────────┬────────────────── 项目 │ 89 规范 │ 2001 规范

────┼──────────┼────────────────── 危险地段│发震断裂带应考虑错动│发震断裂带在避让距离外不考虑错动 ────┼──────────┼────────────────── 不利地段│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 │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考虑地震作用放大 ────┼──────────┼────────────────── 液化 │Q3 以前不液化 │Q3 以前冲积砂土 粉土不液化 判别 │液化判别深度15m │液化判别深度改为20m

────┼──────────┼────────────────── 液化 │处理后液化指数≤4 │乙类处理后的液化指数≤3,倾斜场地的液 处理 │ │化处理, 复合地基的换算锤击数

────┼──────────┼────────────────── 软土 │综合考虑桩基 地基加 │同 89 规范,

地基 │固和上部结构处理 │增加考虑软土震陷的方法

────┼──────────┼────────────────── 桩基 │仅规定不验算范围 │增加桩抗震承载力(非液化 液化)和构造 ────┴──────────┴──────────────────

(三) 2001规范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的改进 3.1 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以及高层钢结构、隔震消能结构的出现,89

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已经不能适应建筑结构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地震动参数区划中关于特征周期的规定,89规范关于“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的概念也需要加以发展。 修订后,2001规范设计反应谱的范围由3s延伸到6s,分上升段、平台段、指数下降段和倾斜下降段四个区段。一般结构阻尼比为0.05,在5Tg以内与89规范相同,从5Tg起改为倾斜下降段,斜率为0.02,保持了规范的延续性。 对阻尼比ζ不等于0.05的结构,设计反应谱在阻尼比ζ=0.05的基础上调整: 平台段的数值乘以 1+(0.05-ζ)/(0.06+1.7ζ) 指数下降段的指数,由0.9 改为 0.9+(0.05-ζ)/(0.5+5ζ) 倾斜下降段的斜率,由0.02 改为 0.02+(0.05-ζ)/8 3.2 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规定 2001规范增加了对于结构分析的一些规定,主要包括: 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要求; 当侧移附加弯矩大于水平力作用下构件弯矩的1/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按楼盖刚度、扭转效应等的区别对待,划分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 对计算软件的要求和对电算结果的分析判断。 3.3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取值的控制 在2001规范中,从特征周期、最小地震力、偶然偏心和双向水平地震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建筑结构地震作用: Ⅰ、Ⅱ、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将比89规范增大0.05s,总体上提高了中等高度房屋和单层厂房的地震作用,使量大面广的一般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符合当前提高设计安全性的呼声。 长周期结构,按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少,由于未考虑强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所施加于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不安全的。为此,提出按烈度、扭转效应等分级控制,不仅控制底部总地震作用力,而且控制每个楼层的地震作用力。当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3.5s或扭转效应明显时,楼层剪力系数应不小于0.2αmax ,其它情况,7、8、9度时的楼层剪力系数分别不小于0.012(0.018)、0.024(0.032)和0.040。 震害经验和强震记录的分析认为:实际地震地面运动是同时具有平动、扭转和上下分量的,对于对称且抗侧力构件正交的结构,可简化为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但需要考虑实际结构偶然偏心和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作用,将边榀结构的地震内力适当增大1.05~1.3倍;对于非对称结构或抗侧力构件斜交的结构,必需考虑两个主轴方向同时施加地震作用。至于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取一个方向100%与另一正交方向85%的“平方和方根组合”: 2?(0.85Sy)2 S = Sx 3.4 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规定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和新结构体系增多,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2001规范规定,结构弹性层间变形的控制值,不仅是楼层的质心处、而且是楼层最大的层间位移。除了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小震下的各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框架 1/550 RC框-墙,内筒-外框 1/800 RC抗震墙,筒中筒,RC框支层 1/1000 多、高层钢结构 1/300

不规则结构、超高层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进行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其中,对排架、框架、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甲类建筑和高层钢结构的要求为“应”,其余为“宜”。层间变形可采用静力的弹塑性计算方法,即所谓推覆(push-over)方法予以简化。除了新增多层钢结构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的增大系数外,大震下各类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排架 1/30 RC框架 1/50 RC框-墙,板柱-墙、内筒-外框,底框砖房的框-墙 1/100 RC抗震墙,筒中筒,RC框支层 1/120 钢结构 1/50

(四)提出增加建筑结构延性的设计要求 4.1 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凡骑楼、底层层高加大、二层悬挑、楼板中空等不规则结构的地震破坏严重。2001规范中增加了沿平面和沿高度布置的规则界限,并明确规定某些不规则的上限。表4.1和4.2分别是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定义,表4.3是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表4.1 平面不规则布置的定义

──┬─────────────────────────────── 项目 │ 不 规 则 的 定 义

──┼─────────────────────────────── 扭转 │端部层间位移Umax 大于两端弹性层间位移平均值U0 的1.2倍

──┼─────────────────────────────── 凹凸角│局部凸出或凹进的尺寸大于该方向总尺寸的30%

──┼─────────────────────────────── 楼板不│缩进或开洞后的板宽小于该方向典型板宽的1/2,或洞口面积大于该层 连续 │楼板面积的1/3, 错层

───┴───────────────────────────────

表4.2 竖向不规则布置的定义

───┬────────────────────────────── 项目 │ 不 规 则 的 定 义

───┼────────────────────────────── 刚度突变│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0.7,或小于其上三层平均值的0.8 ───┼────────────────────────────── 构件间断│柱、抗震墙、抗震支撑承担的地震力由转换构件向下传递 ───┼────────────────────────────── 强度突变│楼层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层受剪承载力之比(ξy 比)<0.8

───┴────────────────────────────── 表4.3 不规则布置的设计要求

────────┬──────────────────────── 项 目 │ 设 计 要 求

─────────┼──────────────────────── 平面不规则,竖向规则│考虑扭转、楼盖变形的空间结构分析,Umax <1.5Uo

─────────┼──────────────────────── 平面规则,竖向不规则│1.15FEk ,不落地构件的地震内力1.5倍,ξy 比>0.65 ─────────┼────────────────────────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

4.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调整和构造 ①弱化了房屋高度对抗震等级划分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中,对房屋高度的分界适当调整,使同一结构类型相同高度的房屋,在不同烈度下有不同的抗震等级;而且在高度分界附近允许对抗震等级做些调整。 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概念设计,需按构件截面实际承载力的不等式控制。

89规范从实用的角度,综合了安全、经济和合理诸方面的考虑,在截面实际配筋面积不超过计算配筋量10%的情况下,将实际承载力不等式转换为内力和抗震承载力的验算表达式。

考虑到实际配筋往往超过计算值的10%,2001规范提高了增大系数的数值,仅在9度和一级的框架中保留按实际配筋验算的要求:

柱、梁、墙和节点核芯区弯矩或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

────────────────────────────── 强柱弱梁和柱强剪 梁强剪 墙强剪 核芯区 9度等 (按实际配筋验算)

其它一级 1.4 1.3 1.6 1.35 二级 1.2 1.2 1.4 1.2 三级 1.1 1.1 1.2 1.1

────────────────────────────── ③对框架柱轴压比控制给出了放松的条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