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来是和价格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差额有关的。勒纳指数考察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所以这两种指数似乎是一回事(如果MC=AC);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区别。一个纯粹或非纯粹的垄断者可能持续获得经济利润,但是并不是说必然会得到这种利润。而且,如果对他或她的产品需求不足的话,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垄断者也无法获得经济利润。所以贝恩指数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虽然持续的高额经济利润率可能表示有垄断存在,但缺少这种经济利润并不就意味着垄断势力消失了,它告诉我们的是可能的垄断势力而不是对垄断势力的直接计量。 26. 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基于市场供给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

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主要是指寡头垄断即寡占条件下的市场行为,而不是指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主要涉及企业的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内容。(1)、 企业的价格策略:由于寡占企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别企业单独采取行动往往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企业间通常通过协定或暗中配合等协调方式来共同采取行动,以达到控制市场,增大利润的目的。① 卡特尔:卡特尔是指以限制竞争,控制市场,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同一产业内部独立企业间的一种协调形式。其中价格卡特尔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卡特尔形式。 ② 价格领导:由于未经政府批准自行建立的卡特尔属于非法性质,即由某一企业率先调价,而后产业内的其他企业随即调价。③ 有意识的平行调整:追随者并不是把价格定在与价格领导企业相同的 水平,而是按照一定的价格差平行的追随价格领导企业进行调价。(2)、企业的产品策略:① 有关产品类型,款式,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策略;② 有关广告宣传和各种销售服务活动方面的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产品策略与价格策略相比其协调程度比较低,单个企业独自采取行动的余地相对较大。因此,对于尽可能回避价格竞争的寡头垄断而言,产品策略这种非价格竞争行为是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3)、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合理的排挤行为;另一类是不合理排挤行为,有以下几种类型:① 掠夺性的定价行为② 价格压榨③ 排他性交易,相互购入和搭配销售(←市场行为是如何影响产业组织的?) 27. 纵向一体化: 或垂直一体化是指将上下游业务整合在一起的组织架构。纵向一体化有诸

多优点:首先,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其次,保障供应;再次,可以消除外部性;再者,可以避免政府干预;还有,可以增加垄断利润;另外,具有一定市场力量的厂商还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施价格歧视;最后纵向一体化可以消除竞争对手的市场力量。

28. 横向一体化:①横向一体化可以产生协同收益,强强联合可以产生1+1〉2的范围经济

(economies of scope)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效应。同时,还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②横向兼并的步骤,兼并企业确定目标(成为靶子企业)后,通常委托投资银行进行操作,投资银行与靶子企业董事会进行交涉谈判,靶子企业董事会向股东提出建议,半数以上的股东同意后,兼并成功,并报政府机关审批。兼并的方式一般有现金收购股份,杠杆购买以及股份交换等三种方式;③毒药丸计划(poison pill),即被收购方自我保护的法宝,一般地,若一个企业的股份被收购比例达到10﹪,会启动毒药丸计划,及增资扩股,已达到稀释被收购股份的价值目的。 29. 广告:一般包括信息性广告和诱导性广告两大类。

30. 策略性行为:是指企业通过影响竞争者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者在预期的基础上

作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现代产业组织学认为,策略性行为是一家企业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市场环境指所有影响市场绩效的要素,包括顾客和竞争者的信念、已经存在的潜在的对手数目、每个对手的生产技术及其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速度。通过操纵市场环境,企业可以提高其利润。策略性行为包括非合作策

略性行为和合作策略性行为。 31. 厂商合谋:指竞争对手之间合作行动,如合作广告,合作确定产量或定价,合作开发等。 32. 卡特尔:若干个企业为达到稳固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结成联盟,这样的组织就是卡特尔。 33. 价格领导制:是指在某一产业市场中,一家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

业采取相应的行动。 34. 掠夺性定价理论: (Predatory Pricing) 策略是指一家企业为将对手排挤出市场和吓退

企图进入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降低价格,待对手退出市场后它再行提价。在大多数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将价格压低至其成本以下,即企业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换取长期收益。 35. 限制性定价: (Limit Pricing) 策略是指一家在位企业将其价格和产量定在新企业进入

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早期的限制性定价模型是基于贝恩 - 索罗斯假定 (Bain Sylos Postulate) 的,即认为潜在的进入者相信新企业进入后在位企业不会改变它的产量。因此,企图进入的企业相信,它进入后行业的总产量是它的产量与在位企业现行产量之和。超过需求的产量将导致价格下降。 36. 市场绩效(衡量指标)(1).微观指标:①收益率:收益率r=(R-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

本-δPKK)/ PKK,R为收入,δ为折旧率,PK为资本价格,K为资本量。②价格—成本加成(勒纳指数):勒纳指数L=1/ε,ε为需求的价格弹性。③托宾q:q=(R1+R2)/Q,R1为企业股票价值,R2为企业债券市值,Q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2).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程度;X非效率。 37.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或价格机制的局限)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

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如果市场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以及信息不对称时,市场会出现失灵,这时价格机制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1)垄断。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这种情况显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价格机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3)外部性。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

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此时也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出现了市场失灵。(4)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称为非完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配置。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即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信息非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38.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产业组织学者不再简单地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

决定绩效,他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1)从短期考察,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市场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归纳起来,在短期内,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 (2)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39. 新古典企业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开始对企业的研究,认为企业是在技

术和市场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40. 现代企业理论: 科斯明确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为了克服新古

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他认为:

(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张五常解释到:

(1)企业与市场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

(2)企业:私有要素所有者按照合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给代理者以获得收入; (3)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设立,而仅仅是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4)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则是生产要素。

第六篇 产业政策

1. 产业政策原理:A、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的存在毕竟为政府采取某种干预行动来改进

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一个正当的理由,及产业政策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B、后发优势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批判并发展了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李斯特认为,工业后发国家,有可能经过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和培育,发展起新的产业;后起国家只有以这种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打破旧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以现进的生产结构占据于己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即“培育优势说”C、结构转换理论,也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不断实行从低级向高级的适时转换,才能实现赶超和保持领先地位。D、规模经济理论,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结构特征及市场开辟的过程性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生产成本最低的最优经济规模。在未达到最优规模以前,单位生产成本处于递减过程,继续扩大规模是有利的。E、技术开发理论,技术开发过程或开发结果经常存在着社会收益率大于企业收益率的可能性,因此,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是保证技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 ←简述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2. 产业发展政策:一国政府为特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合理化,优化空间布局等为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制定或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包括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业金融政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3. 产业布局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

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政策措施。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涉及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两方面。区域重点的选择主要通过制定国家产业布局战略,规定战略期内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以国家直接投资方式,支持当地产业的发展;通过某些差别性的区域经济政策,使重点发展区域的投资环境显示出一定的相对优势;从而引导更多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到该区域。在产业集中发展方面,主要通过政府直接规划,建立有关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布局等手段来实现。

4.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

的产业政策。包括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支持政策,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

5.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

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6. 反垄断政策:其目的在于约束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的限度,以维护市场效率。 7. 政府规制: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

与制约。政府规制主要通过规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监管)来实现。政府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