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市政府强力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批复了梁滩河等14条次级河流“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三年综合整治工作任务,落实了9亿元地方债券和2.59亿元管网配套资金,实行“双目标”考核,流域内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和工业污染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完成1063个整治项目,完成57个生活污染治理项目,关闭和治理288家企业、623家养殖场(户),河道清淤60公里、100万立方米,改造污水管道50公里,清运垃圾11万吨。璧山实施“督导长”和“河段长”制度强力实施璧南河整治,渝北投入1亿多元,全面治理“三河七湖”,成效明显。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全部取缔,库区142个市政直排口整治任务超额完成,库区175米蓄水影响的饮用水源整治项目完工12个。开展了《宁静行动实施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有效缓解了噪声扰民问题。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环保试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认真落实环保部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完成47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环保部、财政部将重庆纳入全国八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市,3年补助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6.5亿元。目前,我市印发了实施计划,建立了推进机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正积极推进。北碚、渝北、江津、荣昌等区县投入数千万元,启动了农村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五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问题大下访、大排查和大整治,共检查重金属排放企业216家、电解锰企业22家,对6家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涪陵、长寿对化工企业等重点危险源全面实行“一源一策”的风险防范,环境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完善。万州、黔江、涪陵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开工

建设。加强辐射安全许可,强化辐射放射环境管理,及时收储闲置546枚放射源,组织完成了垫江辐照场和西南大学105室放射性工作室的退役,消除辐射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庆环保世纪行媒体系列集中采访活动不断深化,有效推动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此外,我市环境政策和法制工作不断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不断深化,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市环保局会同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开展了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试点调研。《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和《今日说法》等各类栏目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重要媒体多次对重庆环保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市级媒体开设专栏,对创模进行宣传报道,新浪网、搜狐网等知名网站大量进行转载。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环境监察机构、11个区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达标验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全市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在创新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服务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不断创新、丰富手段,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加强环保工作的一条鲜活经验。“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断创新环保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宏观层面,健全了综合决策、目标责任、工作推进和环保投入等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历任书记、市长都强调改善重庆环境质量要付出超过其他城市多倍的努力,需要有超前的措施和系列工程。熙来书记要求一

定要重视环保,提出要把重庆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节能减排示范区。奇帆市长要求:绝不能有了温饱失去环保,有了小康失去健康。区县领导对环保工作也是高度重视,彭水、酉阳县县委书记兼任环保局党组第一书记,长寿区明确由区委副书记联系环保工作,区委常委、副区长兼任区环保局党组书记,切实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领导。中观层面,完善了环保与相关部门左右联合、环保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了社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着力构建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微观层面,全市环保系统以“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不断建立健全环保机构、提升能力,积极构建完备的环保执法监督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努力以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十一五”期间,我市主动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环境准入方面: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从源头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出台环境准入政策,推动工业优化升级;通过规划环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把住污染源入口关;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我们积极服务经济发展,对符合国家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行全程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大力推动现有企业上档升级。通过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通过完善和落实系列优惠政策,促进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十一五”

期间,市政府先后启动了6批165家污染企业环保搬迁项目,到2011年全部搬迁后,不仅为城市建设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将减排二氧化硫1.4万吨,烟尘1.7万吨,废水2170万吨。总量减排方面:通过强化工程减排、加大结构减排和深化管理减排,在确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的同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环境保护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三是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把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主城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通过深入开展环保“四大行动”,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通过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各位领导,同志们,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区县(自治县)、各部门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在此,我代表全市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凝心聚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环境保护战略任务 回首过去,我们倍感欣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成绩属于历史,希望在于未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首先,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质量的期待有较大差距,水、气、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繁重,进一步保障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