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以后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以后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依依惜别板块

第9课时

总课时序数: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临别赠言与祝福 教学内容:

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1)写临别赠言。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提供的给老师和给同学的赠言是一些范例,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手制作。

第10课时

总课时序数: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

教学内容

这项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阅读材料”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除了以上活动,“活动建议”还提出一些实践性活动,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浇水;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

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第11、12课时

总课时序数: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安排,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联欢会上都有事做,都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台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联欢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一)“阅读材料”中部分作者简介 1.《难忘的启蒙》作者沙健孙

沙健孙,1934年生,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2.《老师领进门》作者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3.《作文上的红双圈》作者黄蓓佳

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自1973年发表处女作《补考》,至今已出版各种文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集近30部。主要作品有《请和我同行》《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我要做好孩子》《中国童话》等。

每个作家谈到自己文学创作之路时,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当时她还在中学读书,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她的一篇《补考》写了5 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