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新部编本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点。力求不累赘,不拖沓,力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十一、【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分选做和必做两种。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而设计。 [设计意图]:

加上了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对数学史的认识。思考题目,是为了下节课的学习而做的准备。让他们大致了解老师下节要讲的内容主向。

【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不只一种方法,本节课是通过介绍高斯的算法,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推导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这一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问题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二

设计人:杨峰烁

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是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我们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探索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接着推广到一般情况,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研究,弄清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这节内容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 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3. 在研究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主要涉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其应用.

对公式的推导,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如从历史上有名的求和例子1+2+3+……+100的高斯算法出发,一方面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进而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方法,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式本身的结构特征,弄清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要强化对实例的教学,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的模型,恰当选择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1. 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1+2+3+…+100=?”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发现1+100=2+99=3+97=…=50+51=101,于是1+2+…+100=101×50=5050.

2. 受高斯算法启发,你能否求出1+2+3+…+n的和. 3. 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建立模型

1. 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

对于数列{an},我们称a1+a2+…+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n. 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1)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

Sn=a1+(a1+d)+(a1+2d)+…+[a1+(n—1)d], ①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