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又新镇历史沿革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金堂县又新镇历史沿革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金堂县又新镇历史沿革

文图/刁觉民

又新,旧称“蔡家河”。 明末清初“干戈扰乱”,饥荒、瘟疫随之而至,明末时若大个四川“总人口310万人(1578),至清顺康时(1722)成都府人口56万人?.(p87)。”(《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陈世松),清康熙年间,政局渐为平定,一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徒拉开了“湖广填四川”运动。来自“两广”的蔡氏也在此时历尽艰辛迁入四川,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又新便成了客家人寻梦的乐园,初到之蔡氏选择临水而居,在两河(蔡家河、资水河)交汇处,垦荒耕读,繁衍生息,遂成一方人家。多少年之后,楚、粤、闽、赣相继入川,沿河而居,渐为邻里。民谣:“蔡河水,蔡河淌/蔡河两岸好风光/入川蔡氏迁家乡/新家变成鱼米香/惠

乡邻,建拱桥/穷乡僻壤变了样/百里乡亲多赞赏/又新蔡氏名远扬。”后来便将此地取名“蔡家河”。

清同治年间,入川的客家人除蔡氏外,钟氏、杨氏等家族式移民为这一方土地带来了生机,他们沿河而居,置地经商、耕读传家,一时间昔日的蔡家河已是一片街市,商贾云集,民阜物丰。“异地家园”一天天变化,生活越过越好,渐成一方的乡绅们便将此改称为“又新”。其取《大学·礼记》:“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以告慰远方的祖先。

据《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P200记载:“又新场,俗称蔡家河,在治东一百五十里。光绪五年添设。”民国时期,时任该地一保长,为了百姓生活安宁,率领地方武装和乡民,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一方稳定,发展当地经济,从此,又新这一块土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国24年(1935年)置又新联保。29年,建置为又新乡,解放后仍名又新乡。

1952年,分置净乐乡;与云合乡各析出部分村新置双流乡;并与土桥乡同样方式新置大安乡和安乐乡。1955年春,撤消净乐乡,以其半境归属本乡。

1958年10月,改置为又新乡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复名又新乡。乡域东与永乐乡,南与大安乡和双流乡,西与竹竹篙乡,北与九龙乡和广兴乡相邻。(乡

政府驻地位于位于现蔡家河社区蔡家河街75号,分别由玉河、太尉、八角等17个行政村141个组组成,总人口2.2万余人。)

1990年底,辖有玉河、中寨、太尉、祝新、马鞍、净乐、光华、双筒、工农、水竹、骑龙、石灰、闵家沟、愚公桥、会缘、八角、金华17个行政村,142个组。”(《金堂县志》1994年版)

1992年10月,由原永乐乡和又新乡于拆乡建镇。辖竹山、太安、芹元、凤形、东桥、永乐、柏山、万安、湖莲、红胜、玉河、中寨、太尉、祝新、马鞍、净乐、光华、双筒、工农、水竹、骑龙、石灰、闵家沟、愚公桥、会缘、八角、金华29个行政村。

2001年9月撤乡建镇,辖白鹤、祝新、净乐、宝鼎、红缘、金龟桥、三元、万安、永乐、太安、油房堰、柏山12个行政村和蔡家河社区。

2005年5月,拆村并村后,仍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251小组。其中:村民小组247个、居民小组4个。总人口3.5万人。全镇幅员面积50.56平方公里。主要以生态产业为主,辅以发展畜牧业为助农增收。

又新地处浅丘,东高西低,土地大部分为砂土结构,少部分为大黄泥土,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建材石层和页岩石,是道路、桥梁、房屋、

堤坝基建和砖瓦、瓷器、艺术品类烧制的重要资源,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水资源充足,蔡家河流经境内7个村,交汇于又新镇白鹤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5℃,降雨量880~900毫米,无霜期240~270天,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宜多种植物生长。

又新镇,属成都市边缘乡镇、一脚踏三县的商贸重镇,是金(堂)、中(江)、简(阳)、乐(至)交通枢纽上的明珠,交通便捷,区位独特。又新镇位于县城东南部,东接中江县冯店镇、乐至县金顺镇,南靠本县土桥镇,西邻云合、竹篙两镇,北与广兴镇和中江县李都镇相接壤。镇域位于东经104°44′22\°53′26\,北纬30°30′23\°35′51\之间。海拔最低391米,最高577.30米。地处深丘,镇人民政府距县城58千米,距成都市区108千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