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给图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然后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①这两句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句意: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②“醉”单指喝醉吗?]

白发谁家翁媪?。[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句意: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而美好。只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正在谈笑,不知这是哪一家。

赏析:以上四句是这首词的上片,写在清新的自然环境里老夫妇喝酒打趣的情景,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恬静、安适的特点。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 莲蓬。[④“无赖”在这里指什么?这四句话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句意:这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着鸡笼;最让人喜欢的是小儿子调皮的样子,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以上四句为下片,是叙事。描写了这对翁媪的三个儿子。四句写三人,一人显一态,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农村淳朴自然的生活图景,令人神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解释课文题目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美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朝,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词。辛弃疾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现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时候写的。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作词牌的。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四十六字,上阕押仄韵,下阕换平韵。也有全押仄韵的。《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老师板书生字、新词,详细讲解。 (1)读准字音。

wēng翁 chú锄 lián莲 (2)掌握字形。

①按结构分类记忆。 左右结构的字:锄

上下结构的字:翁 莲

②旧字加一部分,变成新字。 羽—翁 助—锄 连—莲 ③旧字去一部分,变成新字。 嗡—翁

(3)组词,加深记忆。

翁(老翁)(渔翁) 锄(锄头)(锄地) 莲(莲花)(莲子)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你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或有什么印象?谁能向大家说一下?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但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了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和幸福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平乐 村居》图)图上是怎样的景象?谁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2.学生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3.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文中读bāo)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

6.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的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安宁的画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因此,教师可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对待古典诗词要渗透现代的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可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手段,在充满灵气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分想象,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学生要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总之,要让学生读得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才好。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词中的语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场景?

白发翁媪的谈话,大儿锄地,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3.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练,内容很丰富。阅读时,不会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地阅读、思考和吟诵。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二 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阅读第1、2句。

(1)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2)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色后,心里想到了什么?

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很是矮小,但周围的环境却很美。 2.阅读第3、4句。

(1)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了白发翁媪,但是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2)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 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上去询问而打断他们交谈,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

(3)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继续品味“醉”字。)

(4)本书的编者根据词的意境,画了一幅插图。大家认真地观察并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5)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部分。 3.阅读第5~8句。

(1)这几句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可喜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动作,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3)你觉得谁的形象刻画得最有趣?

小儿子剥莲蓬的那种活泼天真形象最有趣了!

(4)我们再来回头体会上阕所说的“醉”有什么含义。

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呀,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5)指导朗读,背诵。

三 总结课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